作者:朱洪启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科普研究》 2010年6月 发布时间:2015/11/22 浏览次数:25次
【摘 要】耕织图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特有的一种配有诗文说明的农业生产系列图谱,它兼有传播农业技术以及传播农业文化的功能。耕织图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其载体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年画是其重要的民俗化与民间化的形式之一。耕织图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审美观和技术审美观,传输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和理念,维系着传统的社会—技术体系。
【关键词】耕织图;农业技术;传播农业文化;传播技术;审美观
科学技术的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总要融入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在地方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与地方性情境中复杂的文化结构相融合。它不但能够被用来解决具体的“问题”,同时,也在传达着意义,展现着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空间。
本文以耕织图为例对我国古代特定文化语境中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文化传播进行了考察。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农业传播方式。它对于塑造和传播传统技术审美观、维护传统的社会—技术体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也充分反映了传统社会文化语境中技术传播的文化逻辑。
1 耕织图简介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配有诗文说明的农业生产系列图谱,它从农耕和蚕织两个方面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农桑并举、男耕女织的生产内容。由于它“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形象生动、真挚写实地描绘了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状况,因而成为古代一种重要的“劝农”方式[1]。
我国历史上绘制的系统成套的耕织图最早见于宋代,其中又以南宋楼璹绘制的《耕织图》较为著名。此《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初年于潜县令楼璹任内所绘,全图共45 幅,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耕,设图21 幅;第二部分为织,设图24 幅。每幅配五言诗一首,“图绘以尽其状,诗歌以尽其情,一时朝野传诵几遍” [2]。
此后,各朝都很重视《耕织图》的绘制与宣传,出现多种《耕织图》。以清朝为例,康熙南巡时获得楼璹所绘《耕织图》,便于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命焦秉贞仿楼璹图绘成《御制耕织图》,并亲自写序,印发各地,劝谕农桑。此后,清朝各皇帝也予效法,组织绘制各种《耕织图》,以示重视农桑;各级官员也积极组织绘制或使用耕织图,推广农桑。
2 耕织图的作用
耕织图有两大功能,一是传播重农理念与农耕文化;二是推广具体的农业技术。这两类耕织图的风格不同,功能也不同。
2.1 传播重农理念与农耕文化的耕织图
传播重农理念和农耕文化耕织图的功能,首先是劝皇帝及各级官员,要重视农桑,重视本业;其次,也具有向全国人们,尤其是农民百姓传输一种农耕文化的价值理念取向的功能。
康熙年间,重绘后的耕织图,做了一定的调整,耕图、织图各23 幅,每图保留五言诗,同时,为了体现对耕织图的重视,康熙帝于每幅图亲题七言诗,并且亲自为焦秉贞所绘耕织图写序文,因而此图又有《御制耕织图》之称。
康熙为焦秉贞所绘耕织图所写的“序”云:“朕早夜勤毖研求治理,念民生之本,以衣食为天。……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曰: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爰临耕织图各23 幅,朕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经事,农人胼手胝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极其情状。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且欲令寰宇之内皆敦祟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衣食丰饶,以共跻于安和富寿之域” [3]。
“民生之本,以衣食为天”且“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这点出了耕织生产的重要意义,因此制作耕织图,以描绘农民的辛苦,以告诫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以达到“寰宇之内皆敦祟本业”。可以看出,康熙要求重绘耕织图的主要目的,是宣传重农理念,劝诫各级官员及百姓不忘本业,而不是推广具体的农业技术。康熙将《耕织图》作为传达重农理念的有效工具,同时,也向社会传输着农耕文化,传达着一种生活理念与文化取向,展示着“最为合理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倡导农民积极模仿,引导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雍正期间,雍正命人绘制《耕织图》,图分耕、织各23 幅,共46 幅,画面与画目和康熙焦秉贞图基本相同,顺序排列则稍有改动。惟南宋楼璹的五言诗未收入,而每图冠有雍正亲题五言诗一首。基上反映了清代盛世的重农思想[4]。
这类耕织图沿用楼图摹绘,并不贴近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耕织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更加关注的是其文化意蕴的传播,更加看重耕织图在传输文化理念中的独特作用,并不着意于明确地反映特定的值得推广的具体技术。这类耕织图的重要目的是宣传重农的思想,塑造一种重农的意识形态,倡导一种文化取向,传输一种技术审美观。
2.2 推广具体技术的耕织图
耕织图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直观的形式向农民传授、推广具体的耕织技术,其技术推广的目的非常明确。这部分耕织图所描绘的技术,是地方官员着意推广的技术。这部分耕织图更注重现实的反映,与当时的农业生产实践比较贴近。兹举两例。
(1) 方观承之《棉花图》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棉花图》,共16幅,包括从植棉、纺织直到织染成布整个棉花生产和加工过程。这一耕织图是当时先进生产经验的总结,具有推广生产技术的明确目的。李鸿章曾对方观承主持绘制《棉花图》做过高度评价:“国朝畿辅总制,历年最久,善政最多者,首推桐城方恪敏公绘棉花图以惠閭閰,厚民生也。”[5]
(2) 卫杰之《蚕桑图说》
为辅助直隶总督李鸿章推广蚕桑技术,卫杰编《蚕桑图说》及《蚕桑浅说》,“将桑政蚕政织纺事宜各著为编,绘图立说分给乡民,并著蚕桑浅说。” [6]
《蚕桑图说》有种桑图说8 幅,养蚕图说12幅,缫丝纺织图说8 幅。李鸿章给予高度评价:“事有本末,语无枝叶,稚童老妪尤能解晓。”[5]
耕织图以其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从而在我国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耕织图的作用方式
从现有文献来看,耕织图发挥其效用的方式,主要是两种。
其一,绘耕织图于守令之门,以发挥其影响。
“昔时守令之门皆书耕织之事,岂独劝其人民哉,亦使为吏者出入观览而知其本”,“郡县所治大门东西壁皆画耕织图,使民得而观之”。[7]“中国古代常于守令之门,绘耕织图以劝民,使为吏者知其本。” [8] 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利用《耕织图》影响地方官员及百姓的有效方式之一。
其二,印制耕织图,分给诸屯读书之士,转相传阅。
村中读书之人,应是各类耕织图在民间的重要传播者。我们暂且将这类农户称为“知识型农民”。他们家庭经济状况较好、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关心农业的经营与技术问题,甚至还热心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探索。实际上,我国古代有多种农书,都是由这种具有“隐士”色彩的富裕农民依据自己经营家庭农场的经验而写成。
各种耕织图,包括技术推广类耕织图的主要读者,应该就是这类农民。将耕织图“付诸石印,分给诸屯读书之士,转相传阅”[6],这应是耕织图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普通农户才会接触到各种理念与技术,他们是技术或农业文化理念传播的关键中介。
总而言之,当时各种形式的《耕织图》成为十分令人注目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文化宣传画,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农业文化的倡导、对农业技术审美观的表达与宣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耕织图的民间化与民俗化———以耕织题材年画为例
耕织图在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其载体呈现多样化的现象,形成耕织图民俗化与民间化的文化现象,这不仅对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农业文化的塑造与宣传,建构了一种技术审美霸权。年画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4.1 年画中的耕织生活
在年画中,以耕织及农家生活为题材的相当多,如清代杨柳青年画《庄家忙》、《渔樵耕读》、《五谷丰登》、《闲忙图》、《耕织全图》、《耕获图》、《农家忙》、《渔家乐》、《同庆丰年》、《丰收图》、《庄农稼穑难》等等。又如,杨柳青年画中有一幅《勿宰耕牛》,教导人们不要宰耕牛,要善待耕牛。总之,年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描绘农耕生活、引导农耕生活、倡导农耕生活。
以农耕为主题的传统年画,是对农业劳动及农耕生活的美学化表达。耕织题材年画所反映的是农耕生活的祥和、团圆、美满、恬静的生活美感,体现的是对农耕生活的感悟与倡导,而这与政府的重农政策、鼓励农桑、提倡农耕生活的理念是合而为一的。由于新年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年画的消费群体几乎覆盖了所有人家,尤其是在信息传输不太通畅的广大农村地区,年画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于社会的规训起着重要作用。耕织题材年画对于社会的建构、对于农耕文化的传播、对于农耕生活的倡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耕织题材的年画是一种平民图像,它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审美品味,表达的是普通百姓对农耕文化的解读与体悟。与各类耕织图相比,耕织题材年画更加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是耕织图的民俗化体现。耕织题材年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技术和文化传播方式,在民间塑造着一种技术审美观、一种文化观,同时,也表征着农耕文化对民间的深度影响。
4.2 耕织题材年画的主要功能
耕织题材年画,更加注重场景性,而不注重技术的精确性与细节性;注重的是劳动场景的描绘,并且有村落或农田或富于生活情趣的生活细节作为背景,从而更具观赏性,生活气息比较浓。
耕织题材年画对技术的描绘比较模糊,它仅对生产中的一些劳动场景进行描绘。与对技术介绍的模糊性相比,耕织题材年画所描绘的农耕与蚕桑的生活与劳动方式、男女劳动分工和田间劳动协作方式是非常明确的;所传达的农耕及蚕桑生活的美感,以及对农耕与蚕桑生活方式的欣赏与提倡也是非常明确的。耕织题材年画主要传达的是“标准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美感以及一种农耕文化理念。
5 余论
正如白馥兰所言,应该“把一个社会的科技当作政治和文化实践之网络的组成部分来分析” [9]2;科技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在意识形态的创建和流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9]287。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极度重视耕织,并且将耕织生活提升到国家立国之本的高度。以农为本,这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与物质层面,同时,农业文化也是国家的支柱文化。而农业技术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它具有将中央的施政理念延伸到社会各角落的作用,这正是技术的文化属性。在传统社会中,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技术、重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维持、重视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而耕织图就是其中一种极为有效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文化传播媒介。
耕织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绘图,技术绘图展示的是某项技术如何展开、如何实施,技术的各步骤之间是什么关系,并且不乏对技术运作细节的描绘。而耕织图,它更加注重场景性,而不注重精确性与细节性;它缺乏技术细节的展示,而更像是一种基于常识的比较模糊的对特定生产方式的艺术化的描绘,意在显示某种文化取向、技术审美观。尽管有部分耕织图用于技术传播,但耕织图更为重要的功能是传播农业文化。耕织图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审美观和技术审美观,传输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和理念,维系着传统的社会—技术体系。
正如白馥兰所言,“楼的绘图(楼璹所绘耕织图) 之所以流行并不因为它所包含的实践性讯息,而是在于它所反映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耕织图“即使它们所表达的技术知识并不精准,它们却在更深刻的水平上塑造着我们技术知觉和倾向性”,表明“哪些视觉形式在操作上可以最有效地巩固这个社会—技术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审美观” [10]。
参考文献
[1] 王潮生. 古代宫廷《耕织图》[J]. 紫禁城, 2000 (3)
[2] 臧军. 《耕织图》与蚕织文化[J]. 东南文化, 1993 (3)
[3] 清圣祖, 撰. 焦秉贞, 绘. 御制耕织图[M]. 北京: 内府, 1696: 序
[4] 王潮生. 明清时期的几种耕织图[J]. 农业考古, 1989 (1)
[5] 李鸿章. 蚕桑图说序[M]//卫杰. 蚕桑图说
[6] 卫杰.蚕桑纺织图说序[M]//卫杰. 蚕桑图说
[7] 虞集. 道园学古录[M]. 1341
[8] 王潮生. 清代耕织图探考[J]. 清史研究, 1998 (1)
[9] 白馥兰. 技术与性别: 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M].江湄, 邓京力,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10] 白馥兰. 帝国设计: 前现代中国的技术绘图和统治[M] // 李砚祖. 艺术与科学: 卷9.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