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相关学科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争论及其启示

作者:孙来斌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政治学研究 》  发布时间:2015/11/22  浏览次数:28

    内容提要: 俄国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革命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围绕着这一题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后展开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反映了两人对俄国革命道路的不同看法同时也体现了两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透过这场争论我们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革命队伍内部犯了错误的同志、如何处理尊重历史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等方面可以获取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列宁普列汉诺夫俄国革命道路争论科学态度

在十月革命发生前后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在俄国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两人的论争一直延续到 1918年普列汉诺夫去世。在他们之后围绕着十月革命的争论仍不时发生尤其是在苏东剧变之后相关的争论更加激烈。然而研读存留下来的有关材料我们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似乎只是在重复列宁与普列汉诺夫的争论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并未超过他们。重温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并从中获取教益从而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既是必要的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903年以前普列汉诺夫与列宁在政治和理论上是一致的。在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普列汉诺夫还坚决支持列宁并以其声望帮助列宁赢得了多数代表的支持。但此后不久普列汉诺夫为了调和党内矛盾开始转向孟什维克。从这时起两人开始出现政治分歧和理论分歧而分歧的焦点恰恰就是俄国革命道路问题。普列汉诺夫先后给列宁扣上多顶帽子如民意党人、民粹派、空想主义者等。在他看来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主张用暴力革命使俄国跳过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实际上继承了民粹派衣钵同我们俄国的布朗基主义即已经不存在的民意主义是根本没有任何区别的同样的阴谋, 同样的武装起义 ( 民意派分子说:造反) , 同样的革命者夺取政权。对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普列汉诺夫更是极力反对。众所周知列宁正是以其对民粹主义的理论批判开始为俄国革命者所熟悉的他对民粹主义的理论批判深度也远非一般人能及。普列汉诺夫这位俄国和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为什么恰恰给列宁扣上民粹派的帽子并大加反对呢?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俄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尚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是在重复民粹派的错误会妨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917  4 他撰文批驳列宁的四月提纲。他先引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两个决不会的论述接着写道现在试问资本主义在俄国的情况如何我们有没有根据断言我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也就是说它达到了这样一个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它不再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相反而是阻碍它的发展呢他的回答是: 以马克思的学说为依据的社会主义政策当然有自己的逻辑。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那么号召城乡工人和最贫苦的农民推翻资本主义就是荒谬的。因此他认为列宁关于夺取政权的号召乃是在俄国土地上散播无政府主义混乱状态的一种极其有害的疯狂企图。 {#PageCon#}

第二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劳动群众觉悟不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基础。普列汉诺夫在 1906年就指责布尔什维克狂热地急于超过革命的发展过程他们发现必须预先实现自己的政治口号。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实现这些口号要以实现一系列的先决条件为前提在这些条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和使它的有组织的 因之也就是多少有觉悟的力量去影响还处于黑帮鼓动家影响下的没有觉悟的无产阶级阶层。 1917  5 他又说社会主义制度至少要以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前提: 生产力所谓技术高度发展;(国内劳动居民具有极高的觉悟水平。在不具备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地方根本谈不上组织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 随后他进一步强调: 我国劳动群众还没有实行这种专政的准备。正像恩格斯指出过的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阶级说来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它还没有充分发展而不能适当的利用政权的时候就得到政权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它一定要遭到惨重的失败。至于我国劳动群众那么如果它夺取政权它的失败也会是必然的因为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好将来要用它烤成社会主义馅饼的那种面粉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列宁等人想依靠尚未觉悟的工农群众搞革命这与民粹派将希望寄托在落后的农民身上一样乃是知识分子劣根性的表现。

第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得不到欧美国家的响应必将归于失败。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后针对列宁的有关观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俄国工人所开始的事业将由德国人来完成。不过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不容争辩就经济意义上说来德国比俄国要发达得多。德国人的社会革命比俄国人的要更加逼近一些。不过就是在德国人那里它也不是当前的问题。现在在德国不仅没有发生社会革命的希望也没有发生政治革命的希望。这就是说德国人不可能完成将由俄国人开始的事业。无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都不可能完成这一事业。俄国无产阶级不适时宜地夺取政权之后决不能完成社会革命而只会引起内战。

第四基于以上认识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革命而不能是社会主义革命。19 17 6他在错误的逻辑中写道我国那些反对列宁的革命派分子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不彻底他们认为俄国还没有跨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发现资产阶级参加国家管理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自己又用一种促进和帮助群众接受打倒资本家部长这个口号的语言谈论资产者。 1917 8他还坚持认为我们现在正经历着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不可救药的空想主义者只有失去任何理论思维和任何实践嗅觉的人才敢断言俄国目前可以达到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 他多次指责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制造革命试图使俄国跨过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直到十月革命已经发生并取得胜利他还在致彼得格勒工人的公开信中说十月革命推翻联合政府的事变使我痛心我之所以痛心不是因为我不希望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相反而是因为我要竭尽全部心力促其实现。 但是我国工人阶级为了自己和国家的利益还远远不能把全部政权夺到自己手中来。把这样的政权强加它就意味着把它推上最大的历史灾难的道路这样的灾难同时也会是整个俄国的最大灾难。总起来说普列汉诺夫反对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理论和策略他坚持认为俄国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不能跨越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俄国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分头行动共同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现实任务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宣传社会主义革命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积累和准备力量。

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是否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针对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诘难列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理论上予以了系统的回答。

第一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所需要的经济条件并将通过革命创造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列宁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 。俄国是一个落后国家它仅是帝国主义国家中的落后国家并非世界范围内的落后国家它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俄国资本主义也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战争又异常地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 从而形成了社会调解生产和分配的机制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当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得还很不够特别是生产力不够发达列宁对此毫不否认。但是他认为俄国并不一定要等到生产力高度发展了才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如果说我们既然承认我国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不相称, 因而就不应该夺取政权那就犯了不可救药的错误。所谓的套中人就是这样推论的,他们忘记了, 相称是永远不会有的 。面对着特殊的形势提出的问题即既然毫无出路的处境 ,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那又该怎么办呢列宁提出了首先夺取政权然后利用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思路,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第二俄国的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但是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工人阶级占总人口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才能首先取得胜利。普列汉诺夫无疑是坚持这一观点的。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发展的状况和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 因为俄国具备有利的阶级条件其一沙皇君主国在政治上的非常落后 20 世纪的欧洲来说)使得群众的革命冲击力量异常强大 ; 其二, 俄国的落后使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与农民反对地主的革命独特地结合了起来而无产阶级同农民的特殊关系便利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便利了从城市无产者去影响农村半无产的贫苦劳动阶层 ; 其三战争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其四工人阶级有一个完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布尔 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因此列宁得出结论现在的形势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预料的不同了它把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先锋队的光荣使命交给了我们俄国的被剥削劳动阶级 。 {#PageCon#}

第三苏俄革命必将取得人口众多的东方国家的国际支持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有保证的。普列汉诺夫提出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能否得到西方无产阶级的响应和支持问题列宁也非常关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列宁的思路是以俄国革命的胜利去促进和引发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争取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他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曾说: 毫无疑问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到来而且一定会到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切希望都是以这种信心和科学预见为基础的。 但是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迟迟没有到来这就给列宁提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一没有取得革命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的国际支持苏俄如何与资本主义世界对抗并坚持到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 其二没有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西方先进国家的物质帮助苏俄如何获得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列宁晚年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着重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俄国必须依靠自己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救政策对于俄国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所需要的国际支持列宁寄希望于东方国家。他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

第四俄国必须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不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就不能前进。1917年二月革命后面对动荡不定的局势特别是面对科尔尼洛夫发动的旨在把俄国重新拖回到专制主义深渊的反革命叛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软弱无力其首脑人物克伦斯基甚至充当了叛乱的同谋。列宁由此指出形势十分危急要求各族人民立即作出选择是死亡,还是马上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坚决步骤。 俄国在取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以后不走向社会主义不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就不能前进。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还针对考茨基的责难作了进一步阐述企图在这两个革命中间筑起一道人为的万里长城企图不用无产阶级的准备程度、无产阶级同贫苦农民联合的程度而用其他什么东西来分开这两个革命就是极大地歪曲马克思主义 。他后来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还说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等人不理解两种革命的关系不懂得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斗争只有斗争才能决定后一革命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远。

总之在列宁看来十月革命不是少数人密谋的结果不是布尔什维克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俄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普列汉诺夫等人将俄国还没有成长到实行社会主义的地步当作金科玉律是他们不懂得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列宁甚至大胆预言俄国革命所体现出的特殊性到了东方国家又会产生某些局部的新东西, 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

列宁、普列汉诺夫同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俄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同为当时万众瞩目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两人对俄国革命道路问题却存在如此重大的意见分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一再深思。尽管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由此开创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已经给这场争论作了历史评判,尽管苏东剧变以后人们又从不同角度对这场争论做出不同评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关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严肃而认真的争论透过这场争论并联系当前的现实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不少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态度问题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般设想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首先要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才能取得胜利。这一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提出来的。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俄国在特殊的情况下被卷入到帝国主义体系之中并成为当时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面对新的形势俄国革命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前述设想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是用他们的结论来苛求现实要求现实去适应理论还是理论主动去适应现实并根据新的现实得出新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答案其实非常明确。恩格斯曾说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 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他以毋庸置疑的态度宣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普列汉诺夫无疑是通晓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理论大家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怀着真诚的信仰但由于受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常年旅居国外、习惯于埋首书斋等原因他未能及时准确地把握俄国革命形势的急剧变化因而对俄国革命的认识还停留在旧时的水平此外他常常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话当作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习惯于引用他们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些论述来论证和设计俄国革命道路。如此对待理论不管他怎样熟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其结果必然只会抓住书中的一些引文像一个脑袋里似乎装着引文卡抽屉的学者一样随时可以把引文抽出来可是一旦遇到书中没有谈到的新情况就束手无策从抽屉里抽出恰恰不该抽出的引文来。 正因为如此像普列汉诺夫这样一位曾经反对过教条主义的理论家最终却成为教条主义者的典型其经历可以而且应当作为无产阶级的有益的教训。列宁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忠于的是它的精神而不是它的字句。十月革命前几个月俄国的局势复杂多变阶级斗争异常激烈。列宁反对削足适履地拿狭隘了解的理论来硬套现实指出我们不是学理主义者。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 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斗争方针和策略最终领导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我们树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邓小平评价说: 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邓小平还说毛泽东也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而是在实践中追寻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从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启示之二对待革命队伍内部犯了错误的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又要坚持辩证的、历史的评价态度。

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和宣传家普列汉诺夫的著作培养了一整代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列宁的思想也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普列汉诺夫在晚年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尤其是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他对列宁大加指责。那么列宁对普列汉诺夫这位复杂而重要的人物采取了何种态度和做法呢? {#PageCon#}

列宁也有常人一样的感情。在与普列汉诺夫发生争论之前列宁也曾批判过一些人这些人当中有许多原先是革命队伍内部的人其中不少人与他有交情。与这些人进行论战列宁心里并不好受。他说在自己人中间展开论战是不愉快的所以我尽量缓和语气但是如果闭口不谈分歧那就不仅仅是不愉快的而简直是有害的了 。列宁立党为公战斗为公。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不受曲解他义无反顾毅然抛弃一切个人的好恶。为此可能要牺牲友谊要忍受痛苦。1924 4克鲁普斯卡娅曾生动地描述了列宁为了坚持原则与普列汉诺夫等人断绝政治关系时心灵上所经历的痛苦。她写道普列汉诺夫在列宁思想的发展上起过巨大的作用帮助他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他来说普列汉诺夫身上是带有光环的同普列汉诺夫发生任何最微小的分歧都使他感到万分痛心。 尽管如此列宁在党性原则与私人感情两者发生冲突必须做出抉择时他都是毫不犹疑地选择党性原则在自己的政治判断和政治行动中抛弃一切个人的好恶。他说:“交情是交情公事是公事。”

但是对于普列汉诺夫为俄国革命所作的贡献列宁总是给予充分肯定他毫不隐晦地承认自己曾从普列汉诺夫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即使在普列汉诺夫后来犯了许多错误、对自己进行了尖锐指责的情况下列宁也从不否认这一点。十月革命期间针对一些群众包围、搜查普列汉诺夫住所的事件列宁及时予以制止并指示属下要确保普列汉诺夫的安全。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郑重地向年轻党员推荐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他说:“不研究—正是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因为这些著作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作品。” 列宁对待普列汉诺夫的这些态度和做法充分体现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修养和胸襟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启示之三社会历史发展既有决定性又有选择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尊重的客观规律又要主动发挥自己的革命能动性。

恩格斯说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 这表明社会发展不仅具有决定性而且具有选择性。正 因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所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能动选择。

诚如列宁所论在特殊的国际国内局势下俄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需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国际的条件。正是这些条件体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决定性。当然,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一般条件来看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确实不高俄国革命的条件也面临不完全成熟的一面。但是如果等客观条件完全成熟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会痛失有利的革命时机而且连民主革命的成果也难保。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在俄国民众的革命热情高涨的情况下是借口客观条件不充分给行动起来的革命群众泼上一瓢冷水还是积极参加并科学引导群众的革命行动带领他们走向胜利呢?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充分利用特殊的革命形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和平、土地、面包的斗争巧妙地引向了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挽救了俄国和俄国民主革命。在俄国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布尔什维克采取断然措施发动十月革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能动性。社会主义革命对俄国来说不是徒劳的布尔什维克实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很多社会主义前提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迫迈出的一步是在经济崩溃、国土沦丧、地主资本家执政集团完全失去活动能力的状况下使民族 国家得以生存的唯一现实机遇。正因为如此广大人民接受并捍卫了十月革命。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学者弗罗洛夫所说的这段话比较公正地评说了历史。 {#PageCon#}

如何把握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看法。针对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责难,列宁以其十月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将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做历史规律的自觉遵守者又要做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派。

启示之四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要敢于直面困难经得住曲折的考验又要敢于战胜困难始终对前途充满信心。

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普列汉诺夫晚年确实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但是他的意见也从侧面反映出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将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普列汉诺夫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他提出了问题他的失误之处就在于他的思考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字句的理解上并且被问题所吓倒。相对于普列汉诺夫而言列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难题的深刻思考和无畏探索在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又不受已有理论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紧密结合开创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对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列宁毫不回避。他说:“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把它继续到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就比较困难了。”他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象地比喻为攀登一座人迹罕至、未经勘探的高山其中要经历无法想像的困难和曲折。但是,列宁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就领导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列宁开始曾试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遭到了挫折。经过摸索他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有效办法找到了一条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可行道路。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东方落后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掀起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向世人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20 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不仅有凯歌高奏也有重大曲折既有高潮也有低潮。应该说这符合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苏联剧变以后一些人祭出普列汉诺夫的大旗动辄引证他的某些言论。在这些人看来苏联剧变的原罪在于十月革命历史验证了普列汉诺夫的天才预言。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的错误是很明显的。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苏联剧变并没有验证普列汉诺夫的预言而是从反面以惨痛的结果证明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又建立在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它在前进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许多曲折其中发生暂时的回复也是可能的甚至是难免的。列宁早就告诫人们“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邓小平在苏东剧变之后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确实有许多先天不足存在着巨大困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向列宁和邓小平学习既要敢于直面困难经得住曲折的考验又要敢于战胜困难始终对前途充满信心。

<上一篇近30年来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实证方法
如何做好比较政治学研究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