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不断发展中的融合——新农村建设中基督教的功能分析

作者:王 冬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理论前沿》 2011年9月  发布时间:2015/11/22  浏览次数:12

【摘 要】 本文结合笔者2009年2月对河南省豫西地区X村进行的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困境以及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按照功能分析范式对新农村建设中基督教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只有和新农村建设相互融合才能为农民服务,才能建设好农村。

【关键词】 基督教 功能分析 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后,全国经济开始迅速起步发展,与此同时,在文革中受到巨大冲击的基督教也随着政策上的变化进入到迅速发展期。与城市相比,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基督教在农村的兴盛,信教群众的增多,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疑问:基督教在农村的传播,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会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正是在这些疑问的基础之上,结合作者对家乡基督教的实地调查,重点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基督教的功能。

一、新农村建设困境与基督教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的困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将农村放置在发展规划的重要地位,这不仅是国家有能力开始解决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也是从全局考量,在城市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的时候平衡地区差异的举措。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许多积压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的经济也开始逐渐融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轨道中。但是在看到进步一面的同时,不能一叶障目,要看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新农村建设更多的将精力放在经济、政治方面,疏忽了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基层的组织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唯有农民的精神生活在周围的不断变化中保持着一成不变。在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中,乡风文明是关键,乡风文明本质上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作者看来,新农村建设只有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农村的整体面貌才能焕然一新。在精神生活贫乏的农村,农民的精神世界很少人去关注,而基督教对精神信仰的吸引作用使得农村的信教群众有增多的趋势。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共鸣,转而投奔宗教的怀抱成为许多农村地区农民获得精神需求的方式。就作者家乡来看,富裕的农民在面对许多选择的时候,都会将宗教放在第一位置上。新农村建设如果想要在农村长久坚持下去,必须深入分析基督教对农民群众的影响以及基督教本身在农村地区独有的功能,才能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景。

(二)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

基督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不断发展着,虽然中间收到极左思潮的干扰有过中断,但是之后又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为什么会成为基督教发展的大本营以及集中扩散地,原因有很多:基层建设的组织性差影响民众的心理认同;农村缺少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伦理关系的不恒定原因等等。就作者家乡而言,基督教的规模不断扩大,信教群众不断增多。作者家乡位于河南省豫西某市X村,经调查,本村信教人数由改革开放前的地下式传播(人员若干)到现在固定人数250多人,其中男性有30人左右;神职人员7名(其中一名为神学院毕业);民间教堂一座;建有教职人员住房、厨房,由点及面可以看出基督教在农村地区的迅速发展。另外农村中信教群体也并没有出现韦伯式的信仰图景,这些与基督教对农民的影响以及基督教在农村地区发挥的功能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农村地区基督教的功能分析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基督教的功能一般从文化上分析。新农村建设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而在广大信教地区推广新农村建设,更要对基督教的功能进行分析,为什么基督教能在农民的心中扎下根,为什么它能回应农民的精神需求?基督教信仰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内在力量,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乡土社会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给予信徒强烈的认同感,让农民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归属感,在乡村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目前基督教在农村的迅猛发展,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态度:有的看到基督教在稳定农村社会方面的功能,有的看到它对青少年义务教育的不利影响。本文正是想对基督教进行正负两方面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一)基督教的正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迁,农村社会事实上被割离为许多碎片,组织的弱化使得农民成为没有依靠的个体。农民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没有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去宣泄,强烈的精神需求让基督教成为他们的心灵依靠,基督教作为非正式组织在农民生活中逐渐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在迪尔凯姆的相关著作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始终是他研究的重点,基督教作为集体意识的一种,为社会提供了整合和维护作用的力量,将个体人融合到集体当中。基督教的教义具有道德教化的功效,通过一系列道德观念和宗教仪式的强化使农民对它产生凝聚心理,用教义教规来规范人们的个体行为,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在作者实地调查中,信教群众严格遵守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在聚会上以“兄弟姊妹”相称,能自觉遵守“十戒”教义,将闲散的个人整合为一个带有组织性质的集体,维护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

2、心理归属与认同功能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渗透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在面对外来新鲜事物时,农民由于自身的接受能力有限,会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文化震惊”现象。农民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生活模式中,突然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另外一种生活模式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在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上,农民处于天然劣势,市场经济的难以捉摸和不可预知性使得农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机制变迁的动荡期,传统的人际关系和旧有的生活模式都在不断消解,而新的机制又没有完全建立,农村社会处于道德失范的真空阶段,基督教正好弥补了这段时期新机制应有的作用。基督教的教义教人从善,与人和睦相处,在农民精神状态失衡时能将他们从迷茫的边缘拉回来,农民的精神需求在基督教的感召下得到了满足。对基督教的信仰让农民从外界的困惑中找到了心灵可以归属的家园。基督教对农民有一种性灵上的吸引,让他们内心感到宁静,农民在信教过程中自觉地认同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及教义,这种强烈的认同感使得从组织中脱离出来的农民重新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归属感。在作者的调查中,信教农民将教堂聚会看成大家庭的活动。无论是老、弱、妇还是其他成员,都在群体成员互动交往中彼此得到了强烈的认同感,对基督教的归属又得到了增强。

3、文化功能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文化—促动因素系统发挥着潜在模式维持和紧张处理的功能。基督教在农村地区扮演的正是对农村地区社会关系网络起支持作用的角色。自基督教传入中国以来,本身的伦理道德一直与中华传统相互融合,以便能更好地吸引中国民众。在经过“三自”运动后,中国的基督教更显独特教化作用。当前的农村地区,信教群众很多以家庭为单位,这在作者的调查中也有所体现。家庭的集体信仰使得整个家庭的伦理关系与不信教群众有着巨大的差异。基督教对农村关系网络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家庭中,也表现在对整个农村社会关系的改变。农村信教群众在与人接触、邻里交往之间都以基督教伦理为标准,对农村社会关系稳定起到了维护作用。另外在作者的调查中,基督教也发挥着文化在传播中的功能—教人识字。许多上了年级的老人和识字很少的人为了能够读懂圣经都重新接受了文字再教育。他们逐渐学会认识简单汉字、学会写字,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二)基督教的负功能

1、强烈的精神依赖与命定说

在对基督教教徒的调查中,很多农民教徒对上帝无限夸大,认为上帝完全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在面对自己的疾病或是痛苦的生活时,不愿意直接面对转而求救上帝。认为冥冥中自己的命运已经被操纵好了,有一种命定的感觉。这一点与韦伯在《信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的论述完全不同。这也是作者在前文说的,中国的基督教徒并没有出现韦伯式的信仰图景。韦伯认为基督教与教徒的职业观之间存在选择性亲和的关系。一旦选择信仰基督教就必然会在自己的职业观上有所体现,教徒会追逐俗世的幸福来成为上帝的“选民”。中国农村地区的教徒则把一切都当成宿命,无所依赖之下只能凭借上帝的力量实现精神上的满足。

2、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

现在农村地区的信教群众有低龄化的趋势。在作者的调查中,许多家庭以基督教教育代替义务教育,让低龄子女从小接受基督教的熏陶。在一次聚会中,作者看到几名年龄在5-10岁之间的小孩登台唱赞美诗,其中的意思很多孩子甚至都不知道。青少年很小就开始接触基督教,也间接导致了基督教与义务教育之间争夺生源。我国明确规定不干涉人民的宗教信仰,但也不得强迫未成年人信教。在青少年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如果受到基督教的过多干涉,必然对农村的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地区的信教低龄化现象开始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基督教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乡风文明。如何促进农村的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完全可以借鉴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建设文明乡风就是要改变旧风俗、塑造新风貌,就是要保障农村居民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对农民精神的改造,以及对农村社会的维稳作用都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提倡和推广。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基督教对广大农民的信仰吸引以及道德感召作用来建设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和基督教的发展如果能够融合将会对我国农村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功能分析范式的理解,对研究对象的功能分析只是其中一步,关键要在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与合理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在调查中,作者发现许多富裕后的村民也选择信仰基督教,抛开基督教本身的道德感召作用不讲,笔者认为农村缺乏必要的文化设施以及相应的文化娱乐项目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组织可以向基督教会学习。在作者家乡,基督教会有固定的互动活动: 经常性的学习集会; 节日的大型聚会; 每逢过年的诗歌会等等。农村的基层组织可以建立一些图书展览室,办老年书画班,扭秧歌、唱歌等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用科学、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去吸引农民群众,实现崇尚新风气的精神风貌,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以信教群众为基础,推广新农村建设

基督教作为农村地区非正式组织的典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基督教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信仰基督教的群众在农村有很广泛的分布,在基督教的感召下农民群众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而这一网络延续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的论述,在农村的人际关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的推广可以以信教群众为一个点,从点到面全面铺展开来。由于信教群体本身受到基督教教规的约束能有更高的自律能力,因此通过他们的网络带动作用可以很快将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理念传播开来,起到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作用,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农村得到更有效推广。

四、结束语

基督教在中国农村仍处于不断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宗教信仰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把握好基督教对农村地区的功能,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程俊飞,刘宪俊.基督教在晋南农村盛行的实证研究—以晋南A村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丁忠甫.农村基督教扩展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以皖中S村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

[3] 顾亚林,侯星芳.逐渐走进更多农民心中的上帝—对农村基督教社会功能的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4(2).

[4] 侯松涛,洪向华.关于北方农村基督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T县为个案[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5] 胡建波,李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宗教问题浅析—豫东农村宗教信仰现象调查与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

[6]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 刘家峰.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8] 刘智华.关于我国农村基督教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9] 李红菊,张蓉.基督教信仰与乡村社会秩序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0] 路宪民,陈蒲芳.从基督教的传播看现阶段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J].甘肃农业.2006(2).

[11] 马克斯·韦伯. 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12] 王申红.基督教信仰与农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皖西北农村为个案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9).

[13]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4] 郑觅.上帝的喜与忧: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及其多重影响[J].时代经贸.2008年第6卷.

[15] 张建成.把握基督教的正负功能 推进新农村的和谐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6] 曾强.冲突与适应: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理论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05(9).

[17] 曾业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国农村观察冲突与适应: 对农村宗
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