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匿名 责任编辑:admin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30 浏览次数:46次
上世纪50年代,这里的地下水位只有1~2米,拿根扁担当井绳就可以把水打上来;如今,一口井不打到地下300米,甚至450米,都看不到水冒出来。当年,汛期一到,百万人抗洪抢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如今,汛期季节来临,人们的重任却从抗洪变成了抗旱。
短短的六十多年,这个名字中“含水量”极高的地方,历史上曾是雨沛水丰的宝地——河北衡水,却成了华北漏斗区的核心区之一。
如若再不采取断然和有效的治水措施,这个地区总有一天将陷入无水可用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甚至人们的生存都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衡水告急,河北告急,华北告急!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制定战略规划,布局全国性的水资源保卫战,并决定“先期在华北地区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去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自到河北省考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并特地来到衡水。他强调,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保护资源、改善生态、保障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着眼长远发展,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办法,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规划既定,实施立即跟上。一场自上而下、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举世罕见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水资源保卫战在衡水打响了:节水工程、引蓄水灌区建设、农艺生物节水、一提一补机制等等,一项项工程、一个个举措,正带动衡水走出一条具有衡水特色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把超采治理工作当作命脉工程来抓
粗放用水的原有生产模式再也不能延续了!经过广泛的动员、讨论、思想碰撞,衡水干部群众高度统一了认识:水的问题解决不好,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持续
“衡水”原本是古时漳水后段的别称,作为地名就是取自“漳水横流”之意。历史上曾是雨沛水丰之地,且由于河流泛滥和改道,形成许多缓岗、微斜平地和低洼地。
早些年,华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就曾困扰着这里的人们。河北省水利厅一位老专家说,当年刚参加工作时,几乎每年夏季都在抗洪涝中度过。当时全河北省在汛期时,每年都有逾百万人在抗洪。
但是,现在的衡水却处在淡水资源匮乏的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在这里,这一数字变成了1/50!
同时,衡水作为华北小麦主产区,年产量78亿斤左右。按照普通生产模式,小麦一个生长季要浇灌3-4次水,每亩浇水量180吨左右,每年仅小麦一项就需要约8亿立方米的淡水。
一方面严重缺水,一方面农业生产大量耗水。水从哪里来?据水务部门统计,近年来当地每年超采深层地下水约10亿立方米。地下水超采导致地下水位和机井出水效率连年下降,造成地面沉降,逐步形成了以衡水为锅底、中心埋深120米、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的复合型漏斗。漏斗区引发了一系列生态和地质灾害问题,不仅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带来威胁,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也日益突出。
“华北漏斗”危机迫在眉睫!2014年年初,中央出台1号文件,要求先期在河北省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衡水作为华北大漏斗的核心区之一,要探索出一条压采节水的路,为这场全民水资源保卫战提供一个成功案例。从这一点来说,衡水所肩负的担子很重很重。
衡水市委书记李谦反复在干部群众中统一思想:“不把水的问题解决好,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经济社会发展就无法持续。”他在全市动员大会上强调,衡水作为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中的重点,既担负了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承担了重大历史任务,更迎来了加快衡水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增强非抓不可、非抓好不可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由于多年超采,引发了衡水地区地面沉降、裂缝等多种“并发症”。有资料显示,衡水的地面每年沉降5厘米,机井每年报废率达3%至5%。从2006年至2010年,衡水市共发生10起比较大的地裂缝,裂缝一般长50至500米,最长的一条地裂缝长达8公里。
衡水市市长杨慧认为,从历史上的丰水到现今的缺水,有天气等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更有人为的因素。我们对历史的欠账到了偿还的时候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讲有必要偿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看,我们也有能力偿还。
去年6月,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和河北省的要求,衡水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正式启动。市里成立了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编制了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各县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关键时期,李谦每月一次、杨慧每半月一次、分管副市长每周调度一次。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门会议,就是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暨水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水务局局长邢荣利说:“去年以来市里召开各类调度会40多次,我们赴县市区督导调研30多次。光是水务局与项目村和经营主体、农户签订的有关节水协议书就达41万余份。”
地下水超采治理,首期中央财政下拨治理资金63亿元给河北省,其中近38亿元投在了衡水。项目实施一年来,衡水已明显减少了地下水开采。衡水的目标是,到2020年,力争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水环境持续改善。
群众满意运行持续的节水机制充满活力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想确保节水效果的长效性,关键是要以超前意识研究节水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农民拥护的办法,可复制、易推广
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综合施策,不仅需要人们更新观念、做好规划,还要定好制度、用好资金,让群众可接受、财政可承受、运行可持续、经验可推广。
起源于衡水市桃城区的“一提一补”节水机制,在这场节水行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提一补”主要内容是根据各种水源的重要程度将水价提高,再将水价提高的部分按用水面积或人口数量进行平均补贴,多用水多缴费,少用水有奖励,从而激发群众的节水意识。一年来,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项目,衡水市水务局积极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科学的“一提一补”节水调控机制,使节水实践推行有序有效。
“一提一补”节水机制实施后,农民群众节水观念有了根本性转变。人们自觉调整种植结构,既节约了用水,又增加了收入,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土地平整、分小畦、“小白龙”输水、造墒先碾压、蔬菜种植点灌等农艺节水措施得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践证明,试点村节水率均在20%以上,老百姓不但为国家省了水,还为自己省了钱,粮食更是没少打。
在枣强县一处农田里,几个农民七嘴八舌地对记者讲述用水意识的变化:有了“一提一补”,别说浇地了,在家里都变着法地减少用水。少用水少缴费还能得补贴,谁不愿意呀?一位大娘说:“洗衣服的水还可以洗墩布,再用来冲厕所;淘米水可以洗菜,洗完菜还可浇花呢!”
不仅只是这一机制的实施,衡水还重点围绕依本地农业可分配水量明确灌溉用水定额,地表水、地下水分类确定价格等,加强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衡水围绕农业水价改革、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运行管护、用水者协会管理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其中农业水价改革被群众总结为“确水到田、水随田走、分类计价、按方收费、凭地补钱、阶梯水价、节奖超罚”四字诀,试点村干部群众几乎人人都能说得明白。
为了健全基层用水服务网络,衡水水务部门建设乡镇水利站54个,新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500个;农牧部门建立了56个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服务站、近50个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站。同时,形成了涵盖水权确权、用水定额、用水计量、工程产权、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体系。
不仅如此,衡水在超采治理方面还有很多创新,比如在资金使用方面,衡水明确要求,全市涉农涉水项目资金整合使用,国土、农开扶贫、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在上报涉农项目时,方案必须经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批准,避免部门方案同地下水综合治理方案相违背,实现各部门协同作战。
为了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衡水市强化了督查机制,把地下水超采治理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县市区考核内容,考建结合、以考促建。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市区责任制,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实行专项督查,定期印发督查通报。
超采治理因地制宜因时施策显成效
节水工程建设、引蓄水灌区建设、农艺生物节水措施等等,一项项措施,一个个技术,向超采最严重区域倾斜,向农业园区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在不同地域打造出特色示范工程
今年小麦收获前,衡水市上百名农技人员正忙碌在田间地头,密切关注着采用新节水灌溉技术后麦田的长势。“今年采用了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虽然只浇了一水,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该市土肥站副站长孙国龙说。
时光再倒退一个多月,滚滚渠水湍流不息地流入衡水市冀州市门家庄乡麦田,石津灌区复灌工程之一的军齐干渠分水枢纽正式启用输水,这些西部乡镇将彻底告别依赖超采地下水灌溉耕地的历史。“省工又省时不说,还比以前节约了不少电费呢!”正在使用军齐干渠水浇灌麦田的东堤北村村民石邵真喜不自禁。
几乎与此同时,在景县一个面积近百亩的巨大坑塘挖掘现场,上百台机械正在施工。景县水务局副局长刘兰生说,这座水塘建成后预计最大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
记者了解到,像这种大型水利项目,一年来衡水共建了40多个;全市550多万亩水浇地中有380多万亩采取了种植结构调整和综合节水技术等。
衡水根据各县市区不同情况,在水利项目方面,有的主要发展灌区改造提升,有的重点发展引黄、引卫地表水灌溉,共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169万亩,涉及11个县市区、滨湖新区的23万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586个标段,建设治理河渠3139公里、坑塘667处、输水管道2280公里、高效节水管道18905公里。
在农业项目方面,有的着力调整种植模式,有的狠抓高效节水灌溉和蔬菜水肥一体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尤其注重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既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也为后续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深州市护驾迟镇前营村节水小麦示范区,村支书曹利增介绍:“今年俺们村2200亩地全部种上了小麦节水品种,只需要浇一水,小麦就能丰收。”他回忆道,“去年俺们村就种了1000亩高产节水小麦,麦收时技术员实地测产,亩产达到了660多公斤,创下全省节水麦新纪录。”
种植模式调整、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等都是节水的好方法。
衡水市林业局局长张凤军认为,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行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是关键。在枣强县一家农场里,一望无际的苜蓿草在一排排齐整的小树间繁茂地生长着。农场主人介绍说,这些地过去都种小麦,由于缺乏地表水,一直用深井水。现在国家有扶持政策,他们试种抗旱树苗,间种耐旱的苜蓿草。每亩地第一年拿补贴1500元,以后每年补贴750元,连续五年。相比种植小麦,种树和种草能节省90%的水。“苜蓿可以给我们养殖的上万头羊提供饲料,羊粪还田又能肥地。”
还有些地方根据实际,把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改为一年一熟制,实现“一季休耕、一季雨养”。衡水按照试点要求在过去一年里像这样的调整种植模式项目达到40万亩。由于国家补贴到位,农民积极性非常高,很多地方要求再多增加些指标。
由于培训、服务、补贴及时到位,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也得到农民普遍认可。秸秆还田、播后镇压、土地深松等一系列小麦保护性耕作节水技术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节水作用。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减少了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能够减轻和抑制沙尘暴,减少水分蒸发,能够集聚雨雪,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每亩可节水50立方米左右。由于减少了作业工序,每亩还可节省农机作业费40~70元。
还有小麦玉米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蔬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项目,都在这次节水战役中得到了推广普及,发挥了巨大作用。
冀州镇大罗村兴鑫家庭农场,是衡水市面积较大的小麦、玉米微喷水肥一体化项目实施主体,实施面积达2328亩。农场主人介绍说,项目建成后,实现亩节水60立方米,每眼井可省工30~50个,每次灌溉省时3~5天,工时节省一半,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节地5%~10%,小麦、玉米每亩增产15%以上。
衡水市农牧局局长商家荣介绍,通过这样一些农业综合性措施,衡水市每年能减少农业用水2亿立方米。
启示与思考
地下水超采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完成好这一任务需要以生态价值为取向,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充分发挥用水主体的积极性,还需要更强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协调,形成全区域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当前,衡水这场水资源保卫战正在有计划地逐步扩展,成果正在逐步展现。湖光秀色、诗意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可期!
衡水市地下水超采治理的成功实践,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和思考:
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和认知,充分发挥群众和用水大户作为节水主体的积极性。衡水在治理行动一开始,就舆论先行,印发简报、制发宣传光盘等,用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基层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群众转变粗放的用水方式,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转变。因为,群众和用水大户是用水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治理超采,超采工作才能取得真正的实际成效,也才能使超采治理不间断可持续。
二、以生态价值为取向,坚持因地制宜、因时用策推进超采治理。衡水每年调出小麦大体在20亿斤左右,相当于每年从衡水调走几亿立方米的淡水。所以超采治理,必须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以生态价值为取向,建立生态补偿的意识,而非仅仅是用经济价值作衡量。同时,衡水虽然是漏斗的核心区,但其地域广阔,其超采治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生产水平、生产能力、生产时间和生产环境等,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而不是一刀切,齐步走,平均用力,这值得借鉴。
三、以节水为重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进超采治理工作。超采治理的根本是节水,同时还要增加替代水源。目前衡水已经压减高耗水作物40万亩,增加地表水引蓄能力3.4亿立方米,这极大地增强了超采地下水治理的成效。实践中,还要把农艺生物节水等技术用足用好,把每一滴水用到该用的地方。还要实行山水林田湖整合治理。这次项目中,衡水市9万亩退耕还林任务已经完成,对超采治理项目顺利开展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农业工程节水投入巨大,应该重视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农民实力增加了,才有投入的积极性。
四、要多探索多实践,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健全超采治理的保障机制。唯实践能出新,唯改革能制胜。衡水改革创新,初步建立起一套反映水资源稀缺、鼓励节水的激励政策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商业模式,目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让治理项目有序运作、工程高效运行、长期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家补贴到位,平衡了农民利益才使得超采治理得以顺利实施,必须探索国家补贴不可持续情况下的体制机制。衡水实施的“一提一补”等科学管水新办法、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制度等都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值得借鉴和学习。
五、超采治理必须要加强区域协调,形成全区域一盘棋治理格局,才能使治理工作发挥叠加效应。衡水市超采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这次中央的治理虽然把衡水作为重点,但是从长期看,必须加强区域协调治理,形成全域一盘棋的治理格局,才能综合施策,取得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