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探寻宗族由来,绘制迁徙脉络:学院举行第39期百村讲坛

作者:杨 昕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44

本网讯(杨  昕/文 张旭亮/图)10月13日晚,第39期“百村讲坛”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专职研究人员刘金海教授、刘义强教授、陈军亚教授、张晶晶老师等出席。基地班全体学生参加本次讲坛。

本期讲坛以“宗族村庄的由来”为主题,三位博士生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和切身感悟,分别从“迁徙路线”、“村名构成”和“祖先崇拜三方面讲述宗族村庄的起源充分应用族谱及家庙等资源就村庄的迁徙原因,选点位置,宗脉延续等进行详细阐述

孙云龙博士从对福建省龙慈村的调查出发,就龙慈范氏的迁徙作历史背景分析,绘制了龙慈村的村庄迁徙大体路线。他通过分析和平时期的宗族稳定联合体,战乱时期非暴力不合作的宗族状态,当今结合党的领导的宗族自治方式,以其未曾间断的宗族治理状态揭示出宗族治理的活力。

王章基博士以“一个宗族村庄的根与治”为主线,对杨时族裔聚居的村庄进行深入调查,以村名的构成模式(姓氏+家或屋+坊)还原出村庄的由来。他从三个方面勾勒出宗族治理的一般形式,即利用族规和道德伦理约束的宗族自治,就行政事务及民间事物进行议事乡绅治理以及税赋兵役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建制。

冯秀成博士探讨了揭东县港畔村江氏的起源。承脉于龙砂江氏的港畔村对祖先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因而宗族历史脉络清晰易考,而旧居家庙的宗族祠堂设置也是宗族血脉的接续与兴盛的见证。他认为这样一个具备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文化共同体的村落是一个典型的宗族村庄。

提问环节中,台上台下互动频繁,三位主讲人针对陈军亚老师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详尽解答。之后,三位老师各有侧重地对本期百村讲坛进行点评指导。

张晶晶老师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论述村庄调查中族谱“讲历史,说由来”的重要性。她在强调族谱学术价值的同时分析解读方式和解读意义,指出族谱的史料价值在于反映编写者当时的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过程与结构,且在解读族谱时应当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材料,将历史叙述至于历史背景之中,这样才能还原出动态的历史结构过程。

邓大才教授阐明了村庄调查“历史中间找规律,微观中间找原因,从原型理解现代,从对比中寻求策略”的四点意义。其次,他指出村庄调查应当探究的五个方面:了解村庄迁徙的原因,印证人口从中原迁往边陲的方向;分析村庄迁徙的路线,绘制中国村庄迁徙路线全貌;寻找村庄选点原因,掌握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思考村庄发展繁衍的速度与规模,发现村庄发展关节点;追溯村名房名的由来,探索历史故事的底蕴。最后,他点明汇报的宗族村庄共同点在于有根源的归属与敬畏感,共同体意识中蕴含的自由主义以及村规中的规则意识、民主形式。

徐勇教授在压轴点评中谈到宗族村庄不同于传统安土重迁的村庄,而是“不动的土地,流动的人口,移动的村庄”。基于王朝更迭的动荡背景,为寻找新的生存根基,宗族村庄进行自北向南的迁徙,而宗族村庄能够长久延续也得益于群体的汇聚,这种有规则的内在机制也随时间愈加严密。他指出,对宗族村庄的调查是从根部切入,从微观层面反观宏观视野,是通过对村庄这样的社会细胞体的解剖观察对整个政治有机体进行观测。“关心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回答现实”,通过探索宗族村庄的由来,建构问题意识,追根溯源以更好地回答现实的问题,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



















<上一篇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院士莅临我院参观
我院派专人赴石首市新堤口村扫描村庄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