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新版百村讲坛首次登场:学生讲坛学生讲

作者:尹 超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27

本网讯(尹  超/文 付雪原/图)与2015版中国农村调查衔接延续,9月28日晚,新版“百村讲坛”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专职研究人员刘金海教授、刘义强教授、郝亚光副教授、张晶晶老师等出席。基地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本期讲坛中,三位博士生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和切身感悟,分别从“太极八卦”、“房屋修葺”和“宗庙祠堂”切入,由表及里对村庄宗族历史和社会文化变迁作了深入剖析,在宗族的兴衰与解体、秩序与变形、符号与断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罗丹同学基于其对浙江省武义县金华市俞源村的调研实践,向大家讲述了太极符号的功能转变与宗族形成、紧密、解构过程的表层关系,并揭示了宗族兴亡与国家政权的内在勾连。她认为,太极符号已从曾经紧密利益共同体下的社会功能,转变为现当代松散文化共同体下的文化功能。该村从南宋末年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社会形态变化,在这三个阶段中,政治上完成了由乡绅治理到村民自治的变化;经济上实现了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到外出务工的转变;教育上从宗族自办私塾到国家统一办学;社会保障完成了由宗族赈济向社会救济的过渡,将宗族历史与国家发展一一对接起来。

鲁小亚同学以“老房子”为线索,向大家汇报了华侨村一户普通家庭的房屋历史变迁,透视了其中家庭格局的变形历程,并对村庄内在家族关系和文化历史做了详细描述。该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和林村,从陈承露迁居至此为第一代计,迄今已繁衍六代。房屋的变化随着子女婚嫁、风水观念、分家需要和老房修缮,也在增多和易主,从中反映出宗族文化中财产分配的平等观念和公平原则,体现出“大家族”—“小家族”—“小家庭”的形态演变。

杨涛同学以“还原传统宗族底色,寻找历史变迁断层”为主线,对有1400余年历史的江村做了详细描述和深入分析。他从四个方面观察历史型村庄的发展过程:宗族设施(祠堂、族谱、祖坟、田宅)、宗族活动(冬春二祭)、宗族规范(族规家训)和宗族观念(言谈举止),从中分析出社会变迁断层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文化大革命和现代化的改革开放。在“战争冲突”、“国家力量”和“金融资本”三股力量中,战争冲突致使了人口数量的骤然减少,金融资本冲击了宗族文化的实际内涵,而国家力量瓦解了宗族体系的内生根基。

汇报引起了大家的普遍思考和积极交流,三位主讲人针对邓老师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作了详尽的解答。问答环节过后,三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本期百村讲坛进行点评指导。

刘金海教授提出,社会变化的源点在于宗族,研究社会变化的基础,即寻找根的学问,这需要至少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其一,宗族的历史、村庄的历史,村落共同体的来源与变化,尤其观察重大时间节点;其二,宗族的内部结构变化,一方面源于曾经的家长制已经异化,另一方面因为宗族的安保功能逐步转向国家政府;其三,国家权力的变化;其四,寻找不同宗族村庄的差异。

刘义强教授首先肯定了三位主讲人的发现与思考。他认为,权力的生产涵盖了两个层面和三个过程。两个层面指:一为族产、祠堂、族田等公共利益作为纽带;一为宗族出于自卫产生的内部秩序维持活动。三个过程指:权力集装过程——形成权力记忆,在成型后继续“生产”的过程;权威生产过程——通过规则凝固权力关系的过程;宗族合法性生产过程——依靠血缘和教育两种途径实现宗族建设的过程。一个共同体被凝聚在特定范围内,有边界,通过活动产生权力,通过规则凝固产生权威,通过意识强化构造合法性通道。从重建基层社会权力体系网络入手建构当代新型共同体,将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徐勇教授简明扼要又不失风趣地进行了全场总结。他谈到,往年的百村观察是表层的,时间有限,而今年的村调是升级版,我们做的调查,是寻根,是根调,是刨根问底,是政治的社会基因研究。徐教授在分析中、美、非三个地域发展形态的不同时指出,中国有氏族有国家、美国无氏族有国家、非洲有氏族无国家,从中要利用做学问的好奇心探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差异,即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与其间互补的作用功能,建议同学们在做调查时,重在抓住宗族的两个核心:一个是团体,另一个是秩序,不仅要关注宗族乡村表层,更要思考不会消失的内在机理。



















<上一篇别开生面的民主实践课:14、15级基地
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生工作会议顺利召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