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芳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56次
【摘 要】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关键在农村,而农村要想发展好城镇化,其中发展农村教育必不可少。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教育,本文试从我国开始撤点并校为出发点,分析撤点并校的背景以及因此带来的一些问题,找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国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禁止撤点并校后,我们应怎样通过采用“合村并局}.“校车接送”以及“教育联盟”等模式,为我国发展农村教育提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育;撤点并校;教育城镇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受教育意识的增强,一方面,农村子女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到城市里面的优质教育,把孩子送到城市里去读书;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成效的逐渐显现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适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城镇和乡村适龄儿童不断增多,这一多一少的变化,为了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走向了撤点并校。
一、撤点并校的背景及问题研究
(一)撤点并校的背景及其结果
随着城镇化推进、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开展,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2001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m这一决定,在教育界被简称为“布局调整”;在民间,则被简称为“撤点并校”。“撤点并校”这一政策出台后,使广大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受到较大影响。实施13年间,它在整合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却被地方政府的一些“一刀切”做法扭曲了初衷,使这本经在执行过程中被念歪。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1一2010年的10年间,全国减少小学233869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205304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7.5%;全国减少教学点47443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44972所,平均每天减少教学点12所,占减少教学点的94.8%。
(二)撤点并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农村辍学率出现反弹
实行撤点并校后,新设立的农村小学距离太远,考虑到路程距离和安全因素,很多家长不敢让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走那么远的路去上学,因此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辍学率升高现象。河北省教育厅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韩清林透露,近4年来,全国小学辍学率大幅度回升:从2008年辍学生63.3万人,辍学率5.99%,到2011年辍学生己经达到88.3万人,辍学率8.8%,这与1997年、1998年、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
2.交通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多,尤其是西部一些地区是高山、高寒和农牧区,地理环境非常特殊,一些地方小学、教学点的撤并造成了孩子无法就近入学,加之寄宿费用高,一些学生不得不选择走读上学,而步行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去上学,耗费了巨大的体力还有精力,并且安全问题也成为了家长们最担心的,尽管一些学校会组织校车去接送学生,但是这些校车大部分以私人为主,有些甚至还是农用车辆,这些车辆不仅走在崎岖偏远的路上,而且大部分严重超载,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校车事故的频频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3.家庭教育成本增加
撤点并校后学校不断向城镇合并,看似城乡差距缩短了,政府的成本降低了,但是农民的成本却增加了。撤并学校后使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农村孩子不得不离开家去比较远的镇上读书。一些偏远山区的孩子离家有的在二三十公里,生活费、住宿费、乘车费这些费用额外地增了农村的家庭负担,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民雪上加霜。[3]更有甚者,一些较小的孩子不得不由家长亲自照顾,这些家长为了孩子不得不去镇上或者县城陪读,这样不仅造成家长不能出去打工,也不能回去做农活,而且学生家长的租房、伙食费等各种花费的增加也造成了一定的家庭负担。这些额外开支己经对经济条件差的家庭产生了负面影响。
4.亲情断裂与乡土认同的迷失
一个5、6岁的孩子离开父母,来到寄宿制学校,家庭的温暖、亲邻的温情被剥离了,但亲情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农村孩子过早地离开生养他们的环境,使他们与农村进一步隔绝,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播受阻,造成乡村文化的断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5.班级规模过大导致教师工作繁重
撤点并校使原来的学校人数骤增,班级多、人数多,一方面,增加了部分教师的工作量与负担,使教师不能开展个性化教学,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因此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超大容量的班级使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这些学生难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如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话,势必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继而造成厌学、逃学,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由于本身自理能力比较差,使其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三)出现问题的原因
1.中央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求模糊
像撤点并校之事,中央政府虽然允许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但是应该避免地方政府借撤点并校之机一味减少学校、教学点,以此减少教育投入,应该在政策制定时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离开学生家庭的距离不得不超过多少距离,学生徒步上学的时间不得超过多长时间,重新布局的学校距离学生家庭居住地超过多远就必须配备校车等等。
2.受地方财政困境的影响
在2001年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陷入巨大的困境,通过“撤点并校”来达到政府开支成为很多政府的选择,加之地方政府在制定学校撤并规划时,缺少足够的实地调研和充分的科学论证。
3.撤点并校正在演化为一项新的政绩“运动”
在地方政府“城市化率”的攀比中,撤点并校成为拉动县镇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当前不少地方的“大手笔”,是将乡镇学校大多撤销,在县城集中建立“教育园区”,从而拉动县城的房地产,聚集人口,以追求“撤县建市”等目标。这使我们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效率优先”的“教育产业化”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复活。所以,造成了现在农村教育成“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
为此,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随着国家叫停和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我国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二“撤点并校”之路径研究
农村的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一刀切’撤点并校,不可取;‘一刀切’叫停,不可能”。在这样一个“后撤点并校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处理和解决好撤点并校中的各种遗留问题,更应该在顺应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背景下,面向未来,对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邹志辉表示:“未来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心是切实缩小校级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然而,无论是学校层、城乡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农村义务教育都是薄弱环节,都是我们要发展的重中之重。”基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价值,我们应该强调就近入学,公平优先,探索适应农村的教育;对于确有必要进行布局调整的农村地区,应科学审慎、因地制宜地进行。
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能够走出去进城上学的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山区、牧区等弱势农民,“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如果这些沉淀在最底层的人走不出去的话,就将失去教育的机会,这样就会形成“马太效应”,造成“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因此,一些完小和教学点必须得到适当的保留和恢复。同时农村教育的发展在撤点并校的基础上,可以借鉴以下一些做法:
(一)进行合村并居
长期以来,农村散乱落后的小村庄格局,导致了村级组织的运转成本高、基层负担重、乡村空心化、土地不能集中化经营、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农村服务水平低以及农村的财政投入分散,难以集中资源办大事等弊端,阻碍了城镇化发展。针对这一状况,可以进行“合并村庄、建立农村社区”的“合村并局”改革。这样不但改变了农村社区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而且可以腾出更多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以及招商引资进行工业化建设等,同时可以实现农村孩子的就近入学问题。
(二)校车接送模式
对于一些农村学校学生就学半径增大、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政府应该为学生配备安全专用校车,可以采用“政府主导、部门监管、公司运营、财政奖补”的校车运营模式,通过“政府按揭购买校车”解决农村学生因路途上下学不方便而导致的各种问题。
(三)‘联体式”配餐模式
由于就学半径增大中午无法回家就餐,或小学校财政支撑不足无法自建餐厅的,可以采取“联体式”配餐模式,让有条件的中学为周边小学配送午餐,这样既避免了各学校单独建食堂重复投资,又有效解决了农村孩子中午吃热饭难的问题。
(四)城乡“教育联盟”模式
通过确权管理,将试点农村学校增挂县直学校分校的牌子,其人员编制、学校资产隶属关系不变。学校管理工作由城区学校校长负责,分校校长由城区学校派出,同时接受镇教育办公室管理;联盟学校实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检测、反馈系统,城区学校选派管理干部、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指导、交流,加强农村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学习,城乡学校联手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捆绑考核,将农村学校提升情况纳入城区和镇教育办公室年终全方位目标考核中。
总之,未来中国的农村教育,不应该照搬城市化教育实行“一刀切”的撤点并校方式,中国农村教育应该考虑当地实际,探索适合农村的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城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