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农村教育培训产业体系的构建

作者:周石生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教育评论》 2013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19

【摘 要“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经验表明,农民的文化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水平较高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得就快,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就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对目前农村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试图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培训产业;体系构建;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教育培训产业的兴起,是教育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市场上的教育培训,主要分为语言培训、职业培训、管理培训、教辅培训等,在农村以职业培训最热门,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深刻影响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新农村向广度及深度建设的进程。因而,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构建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职业能力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其就业技能,才能够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多角度多层而增加教育培训项口,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项口的资金投入。如对高职院校农村籍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和生活补助、对在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项口的高校给予照顾、对相关培训产业的发展给予优惠政策等。社会各界各团体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为教育培训献计献策,出钱出力,初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培训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显著发展,农村出现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致富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教育培训产业发展体现了发展的需要。

目前,农民工在现代城市文明下生活和工作,难以支付相应的城市行业教育培训费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还要从农民培训上找出路,不但要求工厂生产出新农机,还要农业培训机构培训出高素质农民,将这两方而结合起来,让新农民掌握新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新农村建设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部署。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核心是尽快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的增长,而教育培训可为广大农村提供充足的农业职业人才。尤其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其资源丰富但生产率较低,进而导致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搞好农村教育培训产业,有利于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农民工作为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着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专业劳动技能等问题,因此就业空间较小,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就业务工人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方而是一些企业急于用人却无工可用;另一方而是许多农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出现就业困难。这凸显了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矛盾,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性问题。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能够大大提升农民的职业能力和自身素养,使其适应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激烈市场竞争。

在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存在巨大剩余的背景下,农村人口的飞速增长给剩余劳动力带来了压力,农村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及非农化转移迫在眉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依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此,强化了对农村教育培训产业的需求。统计表明,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进入本地非农业产业就业的概率就增加近3个百分点。同时,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求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延长传统农业产业链,形成以工业带动农业、以服务业带动工业、农工贸一体化的新农村产业群。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等,使至少三成的农业人口从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成为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农业工人。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深入实施,导致农村大量土地荒芜,而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如何把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农村人力资源优势?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方针,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产业,一定程度上成为此问题有效解决的突破口。众所周知,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农民,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的劳动和创造,才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使命。因此,农村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是农村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圆满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农民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者,是农村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者。我国农民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更需要新技能、新知识的引入。同时,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已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内涵的增强和生产活动的丰富更对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需要依托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来实现。

当前,各地都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具备一定雏形,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育却进展缓慢,农村人才极缺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而,培育新型农民,既是新农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政府对培训管理不够到位。各地政府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体制也缺乏规范,劳动保障、教育、农业、财政等部门相互推卸责任,难以做到分工明确和协调统一。有学者研究指出,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培训项口、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也规定了各自的培训资金标准和使用方式,由此带来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资金分散、部门利益倾向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不少地方政府仍然采用垄断和专制手段,上级部门分任务、下指标,尚未引入市场机制。在工作过程中,县、乡、村三级不能互通信息,没有专人负责。

教育培训的经费不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农村教育培训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资金较为分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政府部门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协调处理,极大地浪费了现有资源,一定程度上也为资金的被挪用、侵占等提供了空间。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和人员钻政策的空子,搞假培训,编造名册,骗取国家的补助金。另外,变相收费严重,农民参与教育培训虽然免去了培训费,但依然要收书本费、材料损耗费、考试费、职业介绍费等,加起来也是一大笔费用,而且参加培训短则一周,长则数月,一般农民不堪重负。

农村培训体系不够健全。我国村镇一级没有设置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甚至也没有确定具体负责部门或个人,导致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和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偏远乡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对科技培训缺乏认识,加上没有专人负责联系组织,致使培训难以开展。同时,培训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很多成人教育中心师资力量存在老化、弱化问题。此外,许多农业主管部门非教育培训专业人员招聘太多,而农业专业或教育培训专业的人员无法引入,现有成员没有实践生产经验,根本无法承担培训任务。

农民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当前,农民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特别是相关的“理念教育”和“素质教育”尤为缺乏。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要求农民不但要获取农业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要求提高其应用的能力,但现实中遇到太多的阻力。我国许多县、乡二级财政困难,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农民教育的机构不仅在数量上减少,形式更加单一。农民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加上经济状况差,难以对自身的教育与培训进行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直接口的是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但是在农民工的培训中,所培训的内容大多与实际就业需要相脱节,而培训是就业的起点,就业是培训的归宿和落脚点。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培训内容不仅涵盖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而且涉及思想道德教育、农民文化教育等。因此,加快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加强宣传动员,提供农村教育培训的组织保障。通过宣传动员,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教育培训,使农民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直接受益。要提高对接受职教培训农民的社会认可度,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同时,搞好工作统筹和信息沟通,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化机制,理顺地方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作层层落实。积极借鉴国际教育培训机构最先进的管理方式,推行理事会领导体制,实现农村教育培训的大发展。

形式多样搞好培训,整合社会资源。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政府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协调,而教育培训发展途径涉及多方面。因而,必须根据各成员单位各自职能特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实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改变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的培训方式,以部门联动、相互配合为基础,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技术的推广有效促进了农村教育培训的落实,可以利用当地的职教中心这一平台,大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利用信息网站,让农民熟悉农业发展和教育培训的各项政策文件、农村适用的基本法律制度等,扩展农民知识面。同时,借助农村教育培训项口的落实和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教育培训形成机制,进入制度层面。

增加经费投入,提供物质保障。要建立教育培训费用各方合理负担的机制,提供教育培训发展的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应当拨出专项资金,以直接补贴给农民的方式,鼓励农民参与教育培训。对于用人单位和企业,制定完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乡镇企业对农民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强制提取相应的职工教育培训费。还可以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教育培训。如以集中办班、咨询服务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手段,或委托相应的教育培训机构来完成培训任务。至于那些富裕的农民,也应要求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一部分培训费用。

因材施教,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根据农民从事行业分工或农业企业的不同要求,组织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设置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及培训方法和手段等也应有所区别。对于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主要培训的内容是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或方式又因核心农民、骨干农民、后继农民等有所区分。对于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民,主要进行转移就业技能和务工岗位培训。对于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要以提高学历层次和提升知识含量为主,广泛开展本、专科层次的培训,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

<上一篇自在到自觉:略论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几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消费时代的审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