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佩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理论纵横》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18次
【摘 要】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文化人才为支撑。当前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民间的民族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文化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高职院校培养民族文化人才队伍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重点做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文化人才为支撑
(一)文化人才是民族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普遍薄弱,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充足,因此很少有以第一产业发展为抓乎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之经济基础的聚集能力差,致使很少能以第二产业为龙头,大多数民族地区在规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往往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突破口。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有两个优势:一方面是由于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呈现出其他地区无法拥有和模仿的特点;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在重复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资本,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资源经济转化大致源于两大转化机制,可称之为镶嵌性关系。一是镶嵌于在地文化的逻辑,二是镶嵌于市场经济的逻辑。”就第一步而言,必须让个体的文化与群体的、地方性的文化联系起来,不然文化个案就是鼓励性的,也不可能形成可以观赏的文化群,可见“镶嵌于在地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研究和加工的过程,必须有专业的文化人才进行考证、认定、筛选。第二步,则是让文化与经济联系起来,如果联系得成功,则可以让文化资源发挥创造财富的能力,反之,则“文化搭不起台,经济也就没有戏唱”,可见“镶嵌于市场经济”的过程必须要懂市场、懂营销的文化人才进行运作。可见,文化人才是民族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必要条件。
(二)文化人才是科学开发文化资源的保障
当前,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粗制滥造与破坏。
一些地方“在粗糙的包装下,传统民俗节日变成了形式上的表演活动,批量生产的民族工艺品在旅游饭店、旅游纪念品店中成为廉价品。民俗景点为了迎合外来旅游者的需要,表演民族歌舞,或是将房屋建筑加入民族图腾符号,民族地区传统的文化、乎工艺等是否复兴显得并不重要,整个民族聚落从环境、生活到心态都受到影响,扭曲了原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文化丧失原有的意义,文化不能滋养其享受者。当文化失去了在享受者和外来者心理中的神圣意义,也就失去了魅力和功能。
鉴于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有呼声认为应该禁止和限制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持民族文化资源的本来面目。这种观点看似有道理,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行。首先,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大行其道和民族文化开发的大趋势下,此种观点显得非常苍白;其次,任何文化都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对外交流,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对外交流,才能吸收其他文化和文明成果,从而取得进步和发展。
民族文化需要的是科学开发而不是不开发,开发的效果取决于开发者的素质。因为所有的民族文化开发活动都是由人进行的,开发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人的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开发人才造成的。为此,要达到对民族文化的科学合理开发,必须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有正确文化观念和可持续观念的文化开发者。
二、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主要问题
(一)民间的民族文化人才后继乏人
一定的民族文化总是基于特定的民族、族群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所以作为民族文化享受者的普通民众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希尔斯认为,至少需要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文化才可以成为传统。而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族地区不少民众走出民族地区,外出打工,或者从事其他经营,这样一来,他们也就离开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的存在必然以相对稳定的民族群体的存在为前提,而不断变化和流动的民族地区生产者让原有的部分民族文化失去了依托。直接的影响就是原有的文化失去了承接者。民间艺人的技艺精湛,难以掌握,且多来自家传或是传统的以师带徒,许多门类掌握技艺的只有一人。民族文化原有的口耳相传、师徒传习的传统正遭遇没有民间继承者的挑战。
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之处,会经历一个现代性与传统共生状态的阶段,传统按其原有逻辑继续生氏,传统的作用不但没有消失,而且在现代性的早期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但是,随着传统社会现代化的深入,便进入所谓的自反性现代化阶段,社会惊人地呈现出断裂的特性。不少民族地区己经步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因素、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乎段对民族地区产生深远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人们交往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正在减弱,他们己经习得并愿意接受城市文化,不愿意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目前民间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数量减少,呈现后继无人的局面。如果没有人继承,就很容易灭失。由于民间艺术工作需要艰辛的付出,而且不容易见成效,难登大雅之堂,经济效益也微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这也是这个行业中老年人居多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后继无人,就很难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也就谈不上发展和繁荣。
(二)文化创意人才不足
要开发和利用好民族文化必须借助于高科技,并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因此,民族文化的创意人才应该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而言文化创意人才包括原创策划人、漫画设计和制作者、高级动画制作员、文艺作品创作人员、视觉传达设计人员、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服装设计人员等。
“据报道,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总人数12%,伦敦为14%,东京则达15%,而我国不足千分之一,人才资源较为丰富的北京、上海也不足loo”民族地区创意人才缺乏更为明显。文化创意人才缺乏会直接导致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低水平、粗放型阶段。文化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依旧停留在器物型民族文化产品销儒、表演性民族文化产品展示等,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
(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投资大,文化产品销售具有不确定性,一般的生产经营者很难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具有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要使民族文化的开发、生产处于良性轨道,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如前所述,一些地方在进行民族文化开发的过程中忽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导致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损害。同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领域重复投资、不懂市场规律、官僚作风严重和主观意识强等问题非常明显,经营管理者要么缺乏经济和管理知识,要么缺乏文化艺术的鉴赏修养和娱乐趋势的判断力,严重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个体经营人员,专业化人才匿乏,从业者仅凭经验、靠感觉进行经营管理。因此,民族地区急需既懂文化又善于经营管理、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娱乐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
三、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做好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建设
目前,与文化产业有关的专业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实践领域尝试最多的也是文化创意专业建设,民族文化类的专业建设探讨不多。有关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必须做好三个模块。
1,民族文化课程化模块建设。当前存在民间的民族文化人才后继乏人的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可能地修复原有的民族文化民间传承生态,但是,高职院校在规模化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依然可以发挥重要功能。为此,必须实现民族文化课程化。“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民族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必须以大量的文化被课程化为前提。民族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在实现其文化传承功能的时候必须以文化选择为前提,并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来完成”。我们认为,器物形态的民族文化和表演形态的民族文化可以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在藏族地区“藏族服饰、食品、工艺品等文化产品以及藏族文化产品加工业己经成为藏族地区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些器物化文化产
品的制作工艺,让他们通过教育掌握现实针对性强、经济价值突出的生产技能和生存经验,同时成为民族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此外,“民族地区还有大量的表演性文化,以藏族地区为例,诸多民族文化与其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族交往等深度同构,这些表演性的民族文化在藏族地区社区活动、节日庆典、闲暇时光频繁出现”。
2,民族文化创意模块建设。我国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民族文化的生成、变迁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与现实综合作用的结果,期间也包括了鲜活的文化创意案例。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关键点:培养学生扎实的创意工作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巧,形成创意工作的扎实基础;形成健康的创意伦理,在文化创意的过
程中需要有健康的创意观念,不能随意修改、嫁接和粉饰民族文化的原有样态,更不能为了经济价值而进行牵强附会的创意工作,要避免创意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的伤害;要开展大量的民族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评估和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渗透民族地区文化创意的内在实质,制订符合民族文化产业实际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课题组在四川藏区调查期间发现,目前有大量鲜活的文化案例,比如藏历年、嘉绒人年历、藏族特色建筑、藏族特色歌舞、藏族特色仪式、藏族特色食品,到目前为正这些文化被引入到旅游产业中,但是很明显初加工比较多,深入挖掘比较少,创意色彩淡薄。同时,我们在其他一些地方也看到一些民族文化为了旅游产业的需要被随意改编,课题组在考察期间,有一位专家就认为,现在己经进入“全民写史”的阶段,即各个旅游景点为了本地的旅游经济发展,随意创意。很显然,这是违背文化创意原有精神的,也不是具有生命力的创意
3,民族文化管理模块建设。民族文化管理人才培养必须确立科学的管理目标,相关研究认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集中于五点: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熟悉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所需的具有动乎能力的人才;具有较为宽泛的适应能力的人才;经过一定时间的岗位训练,能够承担管理岗位工作的人才,并有望成为未来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结合民族文化管理实际,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在较为深刻地掌握民族地区文化现状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文化学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和谐的人文观念,让他们成为能够把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转化为文化产业管理经验,懂市场并懂民族文化且具有较好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高职民族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是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条件性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以创新思维构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我们认为应该把握好几点:一是要重视本院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条件让教师到相关文化产业机构挂职,条件成熟的学院还应该把到文化机构挂职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二是加强与文化创意比较发达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聘请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教授或研究人员;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从高级别院校引进在文化创意、文化管理等领域有一定造诣,掌握前沿理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师资;四是建立民间师资队伍,让一些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掌握者在高职院校发光发热,鉴于多方面原因,在聘用的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课题组在藏族地区考察期间发现,不少民族文化的掌握者越来越少,这些掌握者也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对于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专业建设而言,这些本来也是难得的教育资源。
(三)强化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化产业人才归根到底是实践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尽可能参与产业实践,并在实践中实施教学。为此,需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在现实的实践操作中己经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比如,广西利用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经过独特的“创意”改造,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享誉世界的“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带动了包括旅游、影视、传媒和演艺等诸多产业链,大大促进了整个广西的发展。这些案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此外,实践中己经积累了做好实训基地的案例,比如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训基地“茶艺实训基地”(校内)和“柳州奇石馆实训基地”(校外)就是充分利用了区域文化创意的先天优势,积极开展与品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文化创意能力与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