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研究 > 农村文化

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

作者:匡立波 黄向阳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2012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35

【摘 要】论述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城乡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民社会化,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分析了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使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混乱。提出了规范城乡文化交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防范城乡人口流动有可能导致的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流动;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乡人口之间的相互流动,一方面是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以及基于比较收益的考虑,大量农村劳动力正在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由于看到了农村市场的巨大商机,不少城市经营者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城乡间的人口流动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也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城乡间的人口流动推动了城乡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从不同的层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1.1促进了农民的社会化,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之后千百万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纷纷转换身份成为农民工,他们基本上都是文化素质低、没有技能的泥腿子,甚至不少人是原本目不识丁的庄稼汉煮饭婆,投身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之后,深受城市工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农民的金钱意识激发出来,商品意识萌发,竞争意识加强,效率意识、纪律观念得以深化,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都在各种工作岗位的培训、学习和磨练中逐步提升,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不少农民工已经逐步实现转型,成长为掌握先进技术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产业工人,还有少部分勇于开拓、具有冒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农民几经市场的大浪淘沙成为了中小工商企业老板,拥有成熟的管理知识和经济理念。在当今时代,农民的文化素质比之改革前不可同日而语,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大大提升,由自给自足的生存小农转向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社会化小农,经济能力和精神风貌都得到重大改观。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农村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是使农民文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的重要前提。

1.2推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受传统节俭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一直将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奢侈性消费,即使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已经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大部分农村居民依然没有将文化消费列为日常消费项目;同时现代性的文化消费相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是一件新生事物,如何合理地进行文化消费,农村居民需要一个参照系以作参考。

随着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加快,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还是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都使农村人口得以近距离观察、了解文化消费,也可以使其了解到文化消费在提升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作用,激发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从而促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及文化消费需求的显性化,拉动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为农村文化建设注入需求活力,以强大的需求动力拉动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3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在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以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多以地方性的传统文化为主,因为人口流动较少,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很少进行交流,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也相对较少,因此农村地区的文化多具有地方性、单一性、传统性的特点。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加剧大大推动了城乡间的文化交流。就现阶段城乡文化交流的特点来看,这种交流主要是城市文化向农村地区渗透,通过将城市文化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多元的特点。一方面,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不仅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提升了农村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将城市文化带入农村地区,农民工返乡,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城市文化资源(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城市生活观念等)带回农村,将其融入农村生活;另一方面,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农村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部分城市经营者也看到了农村市场巨大的商机,他们开始将自己的经营业务向农村地区扩张。在城市经营者将业务范围向农村地区扩张的同时,其自身也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输入农村地区,并在交往中将自身的文化元素输出,从而推动了农村地区文化的多元化。农村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资源,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2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

城乡人口流动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2.1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加速了农村传统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交流与冲突,客观上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农村人口尤其是中青年人大量涌向城市,常年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深受都市文化的熏陶与浸淫,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认同了绚丽多姿的都市文化,强烈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喧嚣与农村生活的沉寂单调形成的鲜明对比,由此对农村生活方式和它的产生背景———传统农村文化———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与农村生活方式相关的风俗惯习、文化形式都贴上了土气封建落后的标签,很多原本在农民生活中起了着重要作用的传统节日、庆典仪式、曲艺节目和民间工艺等文化瑰宝都逐渐退出了农村生活舞台销声匿迹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命运,以曾经繁荣兴盛的地方戏曲为例,上世纪我国有地方戏360多种,目前除70个左右生存状况尚好外,其他剧种多数已经消亡,其中包括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南方高腔、乱弹等古老声腔。即使有些小剧种暂时留存了下来,也大都处于岌岌可危状态。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地方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从建国初期的27个衰减到现在的7个。在农业生产在我国还占重要地位的时候,传统农业文化在和城市工业文化的碰撞中却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2.2城乡人口流动促使农村私性文化发展快速,也使农村公共文化日渐式微城乡人口流动加快了农民的致富进程,使农民有更多的经济实力购置家庭文化设施,如收录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电脑等设备。从2006年财政部科教文化司对农村文化的大规模调研来看,以安徽省为例,951%的家庭拥有12台电视机,70的农户家庭拥有1台或多台影碟机,728%的农民有手机,33%的家庭有电脑,农民每天看13小时电视的达836%,文化设施比较齐全。但看电视、上网、玩手机是以家庭或者是个人为单位的,这些设施丰富了农民的私性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取代了原来以家族、自然村、村民小组等群体为单位的公共文化活动,使公共文化逐渐衰落。以前家族之间聚会议事、邻舍之间共同户外纳凉、村民之间走家串门聊天唠嗑的现象越来越少,逢年过节各种集体性质的庆典如狮子灯灯会赛龙舟、歌舞等活动更是难以开展,取而代之的是农户各自关门闭户在家看电视或小群体之间的打牌。公共文化生活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人需要在彼此的交往中获得社会体验,获得日常生活的意义,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让人身心愉快,增强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农村文化的发展来说,现在文化设施更先进了,文化形式更多样化了,但因公共文化的缺失使人们普遍感觉到人们之间的疏离和农村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2.3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的文化多样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文化市场的混乱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城乡间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序的、无组织的交流,极易使一些本不应该交流和传播的文化散播开来,冲击原有的秩序。在城乡人口流动中,既有一部分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回乡时所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也有一部分人带来了文化垃圾,他们或是因为其自身的辨别能力较差,或是看到农村地区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以盈利为目的将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是有毒有害的黄色书刊、黄色表演带向农村地区,污染了农村文化市场。除此之外,更值得警惕和防范的是城乡人口的流动加速了外来宗教在农村的传播和蔓延。以往我国宗教信仰以道教、佛教为主,近些年西方基督教以各种形式在农村疯狂传播,据统计,我国的基督教信徒已从改革开放初的300万猛增至现在的1亿左右,其中80%的在农村。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会对农民的信仰体系、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原有的文化结构、乡村治理权威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冲击。

文化垃圾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污染已经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难题,外来宗教在农村的广泛传播对农村文化建设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防范文化垃圾、削弱外来宗教的影响将是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3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文化交流

3.1利用城乡人口流动强化城乡文化交流,推进农村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城乡间人口流动是大势所趋,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人口流动必然就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农村文化并非在交流中完全处于劣势,可以转换思路、创造条件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不仅城市文化可以下乡,农村文化也可以进城,长期以来我们关注城市文化下乡,其实农村文化进城同样重要,农村中潜藏着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形式,加入现代元素予以改造、包装并进行推广,可以丰富城里人的生活,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如甘肃农民工让本地农村的花儿演唱艺术在城市流行开来,东北二人转唱遍了京城的娱乐场所,陕西安塞腰鼓打到了南方,黄土高原上的鼓乐则在上海扎下了根,都为农村文化进城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另外农村文化生活也要积极引进城市文化内容来丰富自身的内涵,如近年来城市盛行的广场舞、健身操运动被农民工推广到农村,填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空白,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农村文化应该取长补短,将更多低成本、广参与的公共文化形式引进来,结合本土文化予以改造创新,改变农村文化生活萧条的状况,实现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3.2规范农村文化市场,治理垃圾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虽然城乡间的人口流动呈现着自发性、非组织性、无序性的特点,无法规范流动人口的来源地和去向地,也无法统一规范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对人口流动所导致的文化交流活动进行规范。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强对居民文化活动,特别是文化经营活动的监管,防范黄、赌、毒等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随着人口的流动而传播,以保障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加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尤其要为农民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一个交流沟通、互动分享的公共空间,也有助于摆脱农民对基督教精神方面的过于依附。比如在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峰期,政府可以有效地组织群体性的文体活动,给流动人口一个展示自己文化才艺的机会,以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不良文化的冲击,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只要有效防范人口流动对农村建设的冲击,合理利用城乡人口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就能够很好地抓住城乡人口流动的契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新探
从政治文化奠基到政治文化现代化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