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梅珍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求是》 2012.6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11次
【摘 要】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主体,现代农业要求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在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如何培育新型的现代农民,关乎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物质条件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在精神文化方面缺失严重,远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表现在农民对文化的多方面诉求得不到满足,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实现农民文化诉求的途径,是培育现代农民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文化;诉求;实现路径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促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不再是传统的人畜耕作农业,而是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并且把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经验转向科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主体是农民,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是关乎到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这个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机械设备来武装我们的农业,更需要有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组织实现,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得到飞速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往我们的传统农业更多地是依靠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的增加来提高生产力,而今,我们更多地是依靠高新科技的力量、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规模化的经营来实现。以前的农业更多地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当前,温饱不再是农民所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农民自身的要求被提升上来,农民逐渐从生存的诉求变为发展的诉求。尤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是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塑造现代农民,真正实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有文化,是现代农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初步探索农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基本诉求,并尝试解决满足农民文化诉求的基本方式,以有利于提升现代农民的需求。
一、当前农民文化诉求的表现
1、社会文化错位。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政治社会生活管理文化。农民的政治生活管理文化,主要体现在农民在政治参与方面。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是村民自治,那么农民在民主政治生活过程中是如何自治?自己如何参与到政治生活?如何使自己在政治生活中获得适当的地位?这是农民在政治生活中非常关切的事情。但是,问题是在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农民缺乏政治参与管理的意识,村民自治被边缘化,被泛化。如此下去,农村的政治生活就简单地变为村委会和农村党员的事情,政治与广大农民相隔离。第二、维护农民阶层利益和安全的法律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加强。在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或者诸多的侵害农民利益的事件,需要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事实是,很多的地方,农民还是很缺乏正确的法律意识,他们的利益一旦受到侵害,不是用正当的、合法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而是采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来处理,比如说集体上访,冲击执法人员和执法单位。现代农民要求能够在表达诉求的时候形成规范化的程序,合理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第三、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制度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活的过程。现代农民要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变化,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需要我们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农民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各种制度在不断地变化,需要能够随时把握。第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相适应的道德文化。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市场取向是现代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要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这就要求现代农民的道德文化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够在市场交往的过程中顺利进行,平等地开展各项市场活动。一个市场没有起码的道德,那么就必将导致无序,无法正常地开展市场活动。农民在不断参与市场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小农意识,融入到市场化过程中去。
2、技能文化不足。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现代农业显然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
新技术、少投入、高产出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离开新技术的运用与推广,那么农业将无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农民的技能文化的不足,大大束缚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农民对技能文化的需求是空前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长期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亟待提高。《中国农业年鉴》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大专以上程度仅占1.06%,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2.62%,初中文化程度占52.22%,小学文化程度占27.23,文盲半文盲占6.87%。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限制了农民的视野,新技术的推广难以实现。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要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必须要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和相关的农业生产能力,才能够在农业生产上实现跨越式增长,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优势。科学技术的应用,一是可以提高单位农产品产量,二是可以改善农产品品质,三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四是可以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在1975年邓小平就指出:“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等。”“中国农业物质装备落后,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9%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70%~80%。中国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
3、休闲文化短缺。在传统社会里,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休闲时间,更谈不上休闲文化了。脸朝黄土背朝天,从早出去,黑夜回来,这样的农耕生活,基本上是为了求得生存所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革新,广大农民可以不必像以前那样早出晚归地劳作,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地得到改善,业余时间逐渐增多,休闲文化逐渐成为了农民生活的必须,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享受,精神和文化方面的诉求随之增多。但是,农民现实的休闲文化状况却不尽人意。农村封建思想遗留比较严重,俗文化泛滥,农民闲暇时间大多靠打牌、麻将、赌博、看电视、听广播来打发,真正贴近农民生活的休闲文化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休闲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许多的民间文化逐渐失传,文化市场往往忽略农民的需求,导致广大农村宗教泛滥,邪教迷信盛行,农民精神缺失,很容易出现系列的社会问题。
4、网络文化迷失。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逐渐进入普通农民家庭。网络信息的大容量及其网络信息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农民群体面对网络文化容易出现迷失的状况。网络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包括农民群体,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农业信息,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为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远程教育作为当前提升农民素质的一个手段,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了思路,指引了方向,成为农民致富的千里眼、顺风耳。群众依靠远程教育产生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的观念得到了根本改变,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渴求知识,远程教育技术培训成为了群众学习技术的主渠道之一。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除了有利于我们的信息外,也存在大量的有害信息,比如黄色、暴力和恐怖信息等,加上我们农民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很容易在网络文化生活中迷失。很多文化素质低的农民,能够利用网络的能力比较差,还有一些辨别能力差的农民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赌博等低级的网络生活。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成为新时期农民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迫切需求。
二、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措施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文化诉求还是很多,为适应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文化需要,由传统生存方式向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急需要我们探求实现农民文化诉求的路径。
1、加大文化政策对农民的倾斜。农民文化诉求的满足,首先必须得到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的支持。我们必须把农民纳入国家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关怀最主要的对象,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去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接受先进文化。近些年以来,党和政府日益关注农民文化建设的问题,制定了系列的方针和政策来扶持农民文化、农村文化建设,比如,2005年11月7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关于农民和农村文化建设。多年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也有许多关于农民文化建设的内容。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比如,2009年1月,云南省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每年从懂文化政策、有实践经验、德才兼备的干部中选派一批文化副县(市、区)长、副乡(镇)长,主要负责文化建设”。党和政府要在政策上对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倾斜,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扶持,加强人才扶持,使得农村文化能开展起来,进行下去,农民的文化诉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已经在全国推广“农家书屋”,各级政府都应采取措施列出专项资金,采购配送“农家书屋”,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2、大力满足农民文化产品的需求。要满足农民的文化诉求,首先是要能够为农民提供足够的文化产品。没有丰富的文化产品,农民的文化生活就会变得单调、无聊、乏味。这些年,国家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投入了大量资金。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7个,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万余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文化部和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保证。在每个农家书屋可供借阅的图书一般在1500册以上,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开始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农家书屋近3万家、社区书屋4万多家。农村文化建设在硬件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农民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精神娱乐都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3、提供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在硬件上得到改善,同时,在软件上也要跟上,避免农村文化建设成为面子工程,实现农民对文化的诉求。软件建设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主要包括四大系列,一是场馆“网络系列”,为农村的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服务站提供服务。二是“周末系列”,利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街道文化站和村文化广场等公益文化场馆举办周末广场音乐会、周末讲座、周末艺术沙龙和周末剧场演出活动提供服务。三是“节庆系列”,常年坚持举办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和“农民文体节”等品牌节庆活动,为这些活动提供服务。四是“流动文化系列”,针对农民的一些流动演出、流动图书、流动讲座、流动展览、流动电影等形式的活动提供文化服务,将各类文化资源送到农民身边。同时,积极组织农民文艺队员们利用晚上排练节目,到传统节假日、农闲时候,他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把宣传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尊老爱幼、森林防火、征兵政策等作为编排节目的题材,用歌舞、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立足农村实际,演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反映群众心声,不仅活跃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更是让群众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走“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开放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农民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配备相关的懂得网络技术的服务人员来指导。
4、积极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文化诉求的满足,不仅仅是有足够的文化产品可供选择,有比较完善的文化服务可提供,而且还需要正确地引导农民朋友自主地进行文化产品的选择,不局限于政府提供的有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文化产品逐渐市场化,农民的文化可选择性大大提高,文化消费逐渐扩大,因此,如何在新时期正确引导农民进行文化消费,也是满足农民文化诉求的重要方面,是农民真正获得文化,提升文化素养,成为新型农民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消费。坚决避免文化垃圾侵蚀农民头脑,对那些盗版的书籍、光盘进行查处,涉及黄色、恐怖、暴力的内容进行清理,对网络上的那些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尤其是对那些坑蒙拐骗的网络信息进行严厉打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朋友进行文化消费,引导他们对文化的优劣进行辨别,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行区分,对文化内容的适用性进行甄别,倡导文明健康文化消费。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是我们文化消费实现的要求,由于农民本身的教育水平不高,接受能力较差,正确引导农民的文化消费显得极其重要,是关乎到农民文化诉求实现的基本保证。
5、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使农民朋友真正地爱上文化艺术,就必须着力开发农村传统文化。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农民往往是看客,而不是文化艺术的主角。广大农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被淹没,失传。开发传统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成了满足农民文化诉求的必须。任何脱离了农村的泥土气息,远离了农民的生活世界,无视农民的智慧与创造,其文化艺术都是很难被农民接受的。积极开发农村的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中来,引导农民不再等待城里“送文化”,而是自我开发使自身由“看客”变为“主角”,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从而激发农民群众共建文化、共享文化盛宴的热情。通过创办不同形式的文化节,吸引农民参与到民间文化创造中来,这样既使民间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也可很好地满足农民的文化诉求,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