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文亭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27次
本网讯(徐文亭/文 蒯淼/图)6月5日,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李里峰教授莅临我院参观交流并为基地全体学生作了题为“共产主义中国的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1945-1976)”的专题讲座。
参观过程中,李里峰教授首先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来到资料室,他仔细翻阅了中国农村研究书系和陈列的咨政报告,他表示,自己办公室存放着许多中农院的书籍,并对中国农村研究院丰厚的学术底蕴表示赞赏。在看到2015年刚出版的“满铁”调查第一辑时,李教授由衷的感叹这个项目意义重大。进入智库展示中心,讲解员向李教授介绍了中国农村发展智库平台,并以具体村庄为例演示了村情观测系统,还就调查系统中原始问卷中涉及上访部分作了专门阐述。随后,李教授来到村庄档案室,浏览了部分保留完整的村庄档案,并对村庄档案的保存问题提出了将其电子化整理的建议。
当天晚上,李里峰教授在中国农村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郝亚光副教授陪同下来到逸夫会议中心为基地全体学生作专题讲座。
李教授首先以薄一波对“群众运动”的一段概述为切入点,引出了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和有关中国群众运动的研究,并将西方社会运动与中国的群众运动进行对比,他指出中国的群众运动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运动,要关注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理解农民的行为逻辑。第二,李教授以1945-1976的“土地改革”为例,讲述了中国的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指出“群众运动”之形成,须以“运动群众”为前提,同时群众运动的开展需要“区分敌我”,在国家的动员中,使乡村精英和乡村民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来。第三,李教授以群众运动中的行动逻辑为重点,讲述了党治国家、基层精英、乡村民众这三个主体在群众运动的行为逻辑。他认为国家权力运行必须以物质激励、宣传口号、情绪调动、典型示范这四个方面为手段;政治精英同时扮演着政治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社会人(社区利益的维护者)、经济人(自身利益的追逐者)的三重角色;乡村民众对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种“组织性依附”,同时通过各种组织表达自己的不满、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第四,李教授从动态社会结构中出现的偏差与纠偏、运动式乡村治理的功能、行政与政治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分层讲解,阐述了群众运动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在总结部分,李教授谈到,第一,在社会变革的动力与社会运行的常态之间,形成了难以消解的矛盾;第二,革命年代与后革命年代之间的延续性,“毛泽东的隐形之手”对运动式风格的影响十分深远。
报告结束后,基地同学踊跃提问,与李教授作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郝亚光老师总结道,李教授的讲座值得基地班师生学习思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地班同学对“土改”研究并不陌生,在今天的讲座中一定能够与李教授进行思想的交流、引发学术的共鸣;第二,基地班同学在今年的暑假调研中也可以将口述史与讲座所学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实践调查;第三,李教授的研究是一种从国家、基层精英到乡村大众的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人物简介: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理论等,尤其关注中国革命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之影响,近年来亦涉足与革命相关的集体记忆和概念史研究。已出版《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合著)等学术著作,《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合译)、《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译著,并在境内外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60余篇。(责任编辑 余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