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喜燕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55次
本网讯(任喜燕/图文)5月27日下午,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三期“学术沙龙”在科学会堂301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张思教授应邀参加此次活动,中国农村研究院部分老师、博士生以及核心研究人员参与座谈。
本次座谈围绕口述史研究展开,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就以下问题进行了交流:
口述史料在转化成学术资料时如何更好地呈现?沈乾飞博士结合自身博士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请教。就此问题,张思教授谈到,我们可以大胆借鉴其它学科,比如人类学和民族志等,这个问题正是他们学科安家立命的问题,对于这个学科来说,研究者会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在加工后再呈现出来。张教授还告诉我们,在口述史中个人体验的加入是被社会科学所允许的,也是被承认的,所以我们应该大胆地去应用。
黄振华老师紧接着就“如何对搜集到的村庄档案进行整理”、“如何在其中提取出对我们研究有用的资料”两个问题与张教授进行探讨。针对第一个问题,张教授结合自身整理档案的经历给予了解答。他指出,分类整理是档案处理的第一步,对于完全混杂的资料,可以采取以乱治乱的方式,先做最基本的分类,将医疗卫生、账簿、政治类等进行分类;第二步则需要对其电子化处理,在word文档中提炼出关键字,对相关内容建立文件夹,并生成目录;第三步是对文件不断进行补充说明,后期在使用中会发现各个文件中有新的关联性,这时要将新的感想与内容不断加入完善。关于第二个资料利用的问题,张教授指出,首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待村庄问题;其次利用资料时,依靠个人体验以及对史料的敏感度去抓取,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读书、与农民交流接触,在此过程中提高信息敏感度以及抓取信息的能力。
杨環老师从合作社口述史研究入手,提出档案资料与口述资料如何结合?理论框架如何定位?张思教授指出,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中都会有历史的烙印、有研究者的烙印,当资料中有个人价值观存在的时候,研究者自身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自己的研究与相对化,认识到自身是摆脱不了自己国家、民族、知识框架的局限的,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了。就理论框架的定位问题,张教授认为,首先是最大限度的对农村问题进行掌握,要承认自己摆脱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其次在构架之下搜寻资料,在调查中对其再进一步填充;另外,对于某些框架,比如赤脚医生,是当前研究中所没有的架构,这就需要调动自己的创新能力,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比如在调查中发现赤脚医生涉及到培训、挑选、看病设备、药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自己可以尝试列出章、节,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创新架构了。
此外,座谈还就“怎样体现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口述史是否需要有总体的提纲与框架”及“访谈中的技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张思教授分别作了翔实回答。在交流中间,张思教授推荐《时空穿行》和《历史三调》两本书,以供我们更好地理解口述史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责任编辑 余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