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菁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35次
本网讯(高 菁/文 付雪原/图)2015年5月24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三十七期“百村讲坛”在9号教学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专职研究人员刘金海教授、郝亚光副教授、杨嬛老师等出席。基地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坛。
村庄文化对于乡村治理有何影响?本期讲坛中,三位同学分别从“宗族理事会成立后的节日习俗”、“市场化下的文化习俗变迁”、“现代化对村庄丧葬习俗的影响”三个角度出发,讲述了现代化、市场化背景下的村庄文化变迁及其对治理的影响。
苏万里同学基于其对广西陈村的调研,向大家讲述了现代化背景下该村殡葬习俗由土葬向火葬转变的过程。他认为,该村殡葬习俗的转变并非靠政府强制推行,而是村庄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一种自然转型。社会现代化包括结构分化、社会流动、制度建立三个阶段。陈村由传统的村庄共同体发展为当前村庄+公共服务部门+企业的综合组织,是结构分化的过程;陈村村民外出打工,由传统农民转变为农民工是社会流动的体现;而村庄殡葬习俗的改变则是一种制度建立的过程,是村庄对于现代化的一种反应。
李灏哲同学以“市场化与村庄纽带”为题,着眼于市场化背景下甘肃双头村丧葬、杀猪、结婚等习俗的变迁。他认为,传统村庄中村民常常以互助合作的方式满足生存或生活需要,这种方式是联结村民的重要纽带。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逐步向村庄渗透,这一方式逐步被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所取代,纽带作用也随之趋弱,这为村庄治理带来了挑战。村民是否能建立新联系以维持联结纽带,取决于能否找到新的合作事项,以及建立速度是否快于市场化的速度。
黄腾同学讲述了湖北省黄湾村成立宗族理事会后,村庄清明节、春节传统习俗的变化。由宗族理事会牵头组织的宗族内部清明祭祖活动开展较好,而涉及全体村民的春节拜年活动则受到非议。由此,黄腾同学提出“宗族自治如何推及宗族以外的村庄事务”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村庄中以宗族组织等文化形式表现出的自治虽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但这种基于对祖先神灵力量的信仰与祛魅的理性化现代社会并不相符,以其为基础的自治与现代自治也存在鸿沟。这就需要通过培养乡镇精神等方式,对村庄文化进行现代化建构。
听了三位主讲人的讲述,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交流,收获很大。随后,几位博士、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本期百村讲坛进行点评指导。
傅熠华博士一一指出三位主讲人的优点和不足。他认为,三位同学调研扎实、讲述清晰,值得肯定。但在讲述中都存在“村庄文化与乡村治理关系没能厘清”的问题。三位同学对调研村庄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有着较深入的掌握,这种掌握必须最终落脚到“治理”这个点上。为此,可以从小的视角出发,对某一具体现象展开深入调研,挖掘其对于治理的影响。
郝亚光老师从理论勾连的角度出发,对几位同学的研究提出建议。他指出,中国农村研究院的“社会化小农”理论,对几位同学的调研案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乡村的解构,现代小农面临着生产社会化、生活社会化、交往社会化的形势,其需求与行为有着深刻变化。同学们可以尝试将调研材料放在“社会化小农”的理论框架中研究,如苏万里同学调研村庄中的“殡葬改革”即可从农民生活的社会化出发去思考。
刘金海老师首先用“风趣幽默”、“沉着冷静”、“简洁明了”三个词肯定了几位同学的演讲风格。他谈到,村庄文化现象纷繁复杂、难以度量和界定,且变化多样。文化与治理之间也存在着较远的学术距离,因此研究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这一课题比较困难。文化与治理是一种多维的曲线关系,研究文化与治理,首先应当充分发现农村社会目前正在发生着什么,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有效的理论勾连。(责任编辑 余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