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院动态

民族志方法与口述历史: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系列讲座第二节

作者:毛 冲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40

本网讯(毛 冲/文) 2015年5月17日上午,清华大学郭于华教授系列讲座第二场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出席讲座,基地班全体同学到场聆听并积极参与了讨论交流。讲座由张晶晶老师主持。

口述史研究何以产生?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民族志的探索?郭教授首先从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学科范式的争论为大家解答了这一疑问。接着,郭教授结合在陕北骥村的实地研究经历和学术感悟,采用深入浅出、逐步推进的方式从三个方面为大家讲解了民族志方法和口述历史:一是口述历史与口述传统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口述史的学术理论蕴含,即口述史研究的历史抱负和理论抱负;三是历史民族志的学术探索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什么是口述历史的学术理论蕴含呢?郭教授认为,书写口述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理论意义。口述史的研究者应该怀有两种抱负:第一是历史的抱负,即改变历史存在状态的雄心,历史不应只是官方史、文字史和精英史,更应该让一直哑然无声的底层的声音和底层史观得以呈现。第二是理论抱负,旨在对一种文明进行解析性研究,通过故事人表述当时的感受、记忆和经历,探讨文明的机制、逻辑、过程和技术。

从口述史的“历史抱负”出发,郭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口述史的真实性问题。郭教授指出,做口述史研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历史不能只有一种声音,真相不能被强加,对事实的多样化表述反而有助于我们接近真正的史实。二是注意经历的过去与被表述的过去;三是注意区分历史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感情的记忆能够承担复杂的内容。

那么,应该如何做好口述史研究呢,沿着这一思路,郭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口述历史研究与民族志的互惠,口述历史搜集资料的完成需要民族志扎实的田野功夫,而且民族志研究中对独特的时间序列、历史记忆与情感记忆等日常生活的观察,恰好弥补了以往口述史研究缺少历史感、无力解释社会变迁、社会转型的缺撼;同时,这也是民族志的洞察力和历史抱负所在。

最后,郭教授以陕北骥村的实地调研为例,通过讲述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使同学们对民族志的洞察力和理论抱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讲座结束后,张晶晶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她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郭教授民族志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在调研中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故事和理论逻辑,进一步推进我院口述史的研究和民族方志的撰写工作。

<上一篇“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报告”主题发
“学术沙龙”第二期:清华大学郭于华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