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菁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62次
本网讯(高 菁/图文) 2015年5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郭于华教授系列讲座第一场在我校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郭于华教授凭借其新颖的学术观点、深厚的理论功底及扎实的田野调查,以“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力——关于历史构建的思考”为题,为基地班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筵。
郭教授从被遗忘的抗战老兵和被丢弃的烈士证书为切入点,提出了“历史权力”这一概念。郭教授认为,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材料,那么基于人性道德、社会正义和社会性存在的历史记忆则是思想和理性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历史与权力是相关的:权力能够构建历史,历史也能够限制和制约权力。
从“历史权力”出发,郭教授进一步提出“底层政治和底层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命题。底层泛指社会中的“从属者”,以往研究往往认为底层无政治:他们缺少组织与合作、没有独立意识、其行动是完全自利或机会主义的。与底层无政治相对应的是底层无历史,底层的苦难及其对苦难的应对在精英建构出的历史中被遗漏和忘却。这种对底层政治和底层历史的忽视,不利于思想前进和社会进步。
而要发掘底层政治和底层历史,就必须“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使他们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记忆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由此,郭教授提出要重视“普通人的历史权力和责任”。郭教授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每个人的记忆都弥足珍贵、不应被遗忘,普通人也应具有追寻历史真相、进行历史反思的权利与责任。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历史,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让普通人的苦难进入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才真正有意义。
郭教授的讲座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提问,纷纷就“如何挖掘底层政治与底层历史”、“如何以制度手段保护普通人的历史权力与历史责任”“底层政治与底层历史对自治有何启示”等问题与郭教授展开互动交流。
最后,张晶晶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她认为,郭教授从“社会记忆与历史权力”的角度对口述史研究进行了阐述,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理论层面,包括对历史记忆、底层、从属群体等理论的引介和梳理;二是实例层面,讲述了丰富的田野调查个案;三是结合理论与实例讲解口述史研究。郭教授启发我们去反思历史的构建,反思历史与普通人生活的关系,思考如何从普通人的生活出发去构建历史,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责任编辑 余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