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明强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5/11/24 浏览次数:15次
本网讯(陶明强/文 解科珍/图) 2015年5月14日晚,中国农村研究院第三十六期“百村讲坛”在9号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邓大才教授,刘金海教授、刘义强教授、郝亚光副教授等,以及部分基地研究人员出席。基地班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坛。
本期“百村讲坛”的主题是“集体行动与农民合作”,四位同学结合假期调研中的实践和感悟,分别从“心理”、“利益、精英和信任”等多个视角,用专题形式阐述了在地方治理中村庄集体行动与农民合作之间的互动、摩擦以及影响集体行动实现的相关因素,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观察到的集体行动与农民合作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高绍含同学以“农民合作的心理机制及其成因探索”为题,从长春市林家村六组水利合作调查进行切入,通过对灌溉水井从“利益联结,内外共促”的条件支撑下得以顺利建成,到后来的“受益不均,纠纷不断”从而导致最终的“合作失败,设施废弃”这一事件,通过全过程的解读,引发了其对于农民心理因素对于集体行动影响的思考,并运用了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弗的“相对剥夺感”分析概念进行解构。他认为,在群体中个人相对剥夺感弱的形成因素:一是意识到自己没有受益到某种资源;二是意识到他人受益到某种资源;三是期望受益;四是同时这种期望是合理的。最后,高绍含提出了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即如何促成农民合作并维持稳定,他提出了应当建立以契约为主的规范制度,这才是维持农民合作稳定的重要条件。
武冬蒙同学以“利益、精英和信任: 村民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为题,通过对山东省阳信县武家村的调研,以村庄集市从废弃到兴修的过程为切入点,以过程分析法导入案例,通过村书记解决集市恢复中所遇难题的“三步走”战略并最终成功破解了集体行动的难题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村民集体行动是村民利益形成与表达的一种机制,由此他总结出:一、利益相关是村民集体行动产生的基础;二、精英是村民集体行动的主导力量;三、信任是村民集体行动成败的关键
温都拉同学基于对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浩饶沁嘎查的调研与思考,以“精英主导下的农民合作”为题,通过“草原生态治理”“新型肉牛养殖业”和“合作社选址”三个案例,分析了精英主导下的农民合作及其影响程度。通过分析与解读,她认为,村民进行合作的动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众因遭遇危机(问题、困难、冲突等)后,为改变现状而开展合作;二是民众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开展合作;三是由精英组织或推动,民众响应号召而展开合作。在此种条件下,也就最终促成了合作这一集体行动的实现。与此同时,她提出,实现权威与民主的平衡,是村庄治理的核心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精英主导和村民参与的长效机制,以法建制,以制治村。
薛双静同学以赵岭村道路建设中的冷热博弈为例,讲述了该村硬化道路过程中的村民种种行为,并讲述了在由对抗到合作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利益关系变化,进而分析了影响农民合作达成的相关因素。她认为该村的硬化道路修建得以最终实现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自身的利益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实现农民合作的前提是能将农民追求的相关个人利益嵌入到社会结构中。农民在做决定前总是先对能否实现利益进行评估,而后才决定行动与否。
四位同学的报告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问答环节过后,几位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精彩点评。
张利明博士对同学们能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思考与探讨表示肯定。他认为,同学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身的不同经历,分别从四个角度与把握不同变量,分析了影响农民进行合作、影响农民集体行动能否顺利实现的因素,这使得研究更加深入、更加丰富,并且能够引发听众的思考。同时,他也对同学们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黄振华老师则从同学们的观察视角切入,分别界定了四种不同观察与分析视角,并且肯定了同学们严谨的问题意识。他谈到,同学们研究了合作何以形成,而且还研究了合作何以持久;同时,大家的讲解有案例,接地气;有理论,接天线;亮点颇多,难能可贵。随后,黄老师又提出了对于同学们进一步提升的建议:首先是案例再深入一点;其次是勾连再细致一点;再次是理论构建再多一点;最后是研究的过程再规范一点。
刘义强教授首先肯定了大家扎实的调研以及合理的表达,而后表达了对于村庄集体行动影响因素及研究重点的认识。他认为,农村的很多合作恰恰是建立在非契约之上的,是在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及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行动,农村集体行动需要依托传统人际关系纽带。但若想集体行动持久的话,其影响因素势必会发生变化,如何调动利益、精英、共同体、组织、资源等相关因素,这是应当重点关注的。刘义强教授指出,对于集体行动的研究,要进一步考察在特定村庄类型中如何动用村庄组织、资源使得集体行动得以顺利发生的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即共同利益是如何转化成集体行动能力的,中间具体变量是什么,并且如何很好的探索潜藏在集体行动逻辑背后的动因、主力、动员机制、中介机制,这应该是后期努力的方向。
邓大才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同学们的调研汇报,而后从方法论上对同学们提出了要求。邓教授表示,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比如,从利益角度如何与现有经典理论对话。同学们的讲解实际上是借鉴了中国农村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成果,即“利益相关有助于实现村民自治”,从而实现了集体行动。但是通过大家的讲解与分析,实质上又将该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即利益相关的得失、利益的交换代价、利益主体的组合类型等都有可能形成对于集体行动的“扰动因素”,即利益既有可能促进自治,也可能瓦解自治,换句话说,也就是利益实现方式可能会影响自治、共同体和集体行动。邓教授要求,近两年来,中农院在新的分析范式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条件-形式”范式,同学们也要善于利用这些范式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理论。随后,他以福山为例,告诫同学们在研究中要解放思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理性化的思考。(责任编辑 余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