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岳 奎 胡 军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社会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17次
【摘 要】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短板”,如何补齐这块“短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切入,以时间和空间变量构建起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件。研究发现,在时间层面上,我国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有叠加的社会时间优势,这是政府作为主导性力量推动的结果。同时,其落脚点在人的时间上,即农民对信息的认知期许与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之间的时间博弈。在空间层面上,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超越自然经济条件造就的区域空间不均衡和经济发展造就的城乡“二元”空间分割,在国家空间和城乡一体化中进行空间上的次序安排和整合。因此,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时间和空间的内部互构与外部共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种实现过程将经历空间对时间的扩展和时间对空间的压缩两个阶段。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时空维度;现代化
信息化是21世纪的主流大势,也是现代化转型的题中之义。随着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农民对技术、政策和市场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在农业方面,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信息),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过,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平衡性和协调性,农民农村的“信息贫困”①较为严峻。由此,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也将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作为投入重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将信息化作为消除农村贫困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不过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挑战依然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部委合作及省级整合能力较弱;二是商业化模式的不可持续和过度依赖政府投入;三是需求动力不足以及地方相关信息资源缺乏、公共意识和能力较低;四是国内信息工业与农村应用的研发工作之间少相关,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评估机制等。②如何推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这既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理论的指引,但纵观既有的研究,所着力的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与探索,从理论视角上进行切入的讨论较少,③这可以说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的一块“短板”。本文将从时空维度切入 来分析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难题,并尝试构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时空维度的引入
任何存在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不过“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然而时间和空间不仅是行动的环境情境,也具有建构或影响行动的结构化意义。正如沃勒斯坦所说,“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看成是世界藉以影响和解释社会现实的社会变量”。⑤将时空作为解释变量,需要首先处理好两对关系:
时空分离与时空相依。如果将时间看作历史的线条,空间就是在某一时间区段上的社会拓展。不过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在于它是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作为历史线条的时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过程与次序,空间就是人类活动的形态与结果。这表明时间指向和空间指向所标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不过,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分离物,如果将时间脱离空间或者将空间脱离时间都是对社会的简单化处理,这会形成对社会认知的片段化。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这首先是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相依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时间变量是脱离不了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而空间变量也需要放在一定的时间维度上才能明了其价值所在。正如吉登斯所说,“时间,或者说时空中的经验构成,是人们最为平凡和显著的日常生活特征。时间问题造成了某种‘反差’:一方面,我们不成问题地处理跨越时空的行为连续性,另一方面,我们又遭遇这哲学上的不可名状,这正是其令人困惑不解性质的根本所在。”⑥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定时空结构共构下的产物,不过应该引起重视的是,时间变量和空间变量的相依性是建立在分离性基础之上的,没有两者的分离就没有两者的相依,时空结构的作用有着辩证法的逻辑联系。
时空共构与时空转换。任何事物的呈现都是时间和空间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在社会活动中,相对于人的时间的可选择性 来说,社会时间具 有客观性。不过在这两者中,人的时间具 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人的活动是脱离不了特定的空间区位的。其次,空间不仅是自然造就的,而且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⑦这就表明空间是一种历史的空间,人类在空间中的生产也只有通过时间的延续才能不断产生。这表明时间和空间不仅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它们具有共构的特质。
然而,事物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推进是时间和空间变量相互转化的过程。一方面,空间扩展了事物发展的可能向径,即社会空间凝聚了社会时间的消耗,正是社会时间的消耗造就了社会空间的扩展;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的延续是社会空间的发展,尤其是人的时间的选择和延续压缩了社会空间的“再生产”,这诚如马克思将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三形态归结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⑧
总的来说,时间和空间既是当下形态糅合的解释变量,也是社会未来走向的自变量,这是时空维度引入的独特点所在。从时空的分离到时空的相依,从时空的相依到时空的共构,从时空的共构到时空的转换,这是作为变量的时间和空间对被作用物的独特发展 路径,社会的发展也正是千百万个如此图景的事物所型构出来的。
二、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空分析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伴生性,通常我们理解的现代化主要有工业化、城市化等,而信息化可以说是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当前,我国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在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这是具 有战略意义的前瞻 性选择。不过,应该明确的是,我国当前正处在现代化的快 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节奏紧密,这就凸显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条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可以说,这是我国开展农村信息化的世界时空所在。回归到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具体 状况来说,我们需要构建自身所特有的时空路径。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空要件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要件。农村信息化是一个过程,即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农村农业中来,以推动新型农村的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自21世纪初开始,国家已经着手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规划,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也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选择。而农村农业的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97题中之义,与国家的战略选择是密切相关的,这与政府对信息化发展的世界大势的认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时间在于政府为主导的认知与推进。从政府作为主导性力量推进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成效来看,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信息资源建设成效显著、信息技术初步应用、信息化体系基本健全。不过,进入“十二五”发展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需求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亟需优化。⑨这对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何发挥好政府的角色不得不考虑到人的时间问题。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在当下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主体地位存在“虚位”、“错位”和“弱位”的状况。⑩不过,若要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推进之间的良性互动,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农民的能力建设是重要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人的时间问题。这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农民的认知时间,即如何转变农民对信息化的认识,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而农民一贯被称之为保守性力量,如何处理 好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人的时间中首要的难题;第二,农民的信息能力掌握时间,这是在农民认知时间基础上的提升。“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及时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11只有具备对信息的掌握能力才能让信息成为农民所利用的工具,这是信息化落实到人的能力上的归属问题;第三,农民的认知时间与信息能力掌握时间除了在个体农民的身上体现出来之外,在农民的代际更替上也有体现,当下我国农民的代际时间特点尤为突出。这主要体现为农民的信息期许与信息适应能力之间的差距将随着代际更替而逐步消解,从而实现人的信息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要件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时间,即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既与世界信息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也与我国政府的政策推进相依存。当然,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我国政府的信息化认知与推进上;二是人的时间,这既包括农民的认知时间与信息能力掌握的时间,也包含以及由此而延伸的农民信息期许与信息能力适应之间的代际时间。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农民对信息的认知和信息能力都有着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个提升的过程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个体农民身上,但如果从农民的时间来看,代际农民的信息期许和信息适应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的产生是在社会时间的线性进程中发生的,同时这个差异的弥补也需要在社会时间中完成,从差异的产生向差异缩小的转变即是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性推进路径。
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空间要件。我国地域范围广大,各地区由于自然禀赋条件的不同所产生的限制性发展要素存在差异。苏贾认为“区域性的不充分发展,是延伸的抑或扩大的再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从自然地理空间来看,我国存在着东、中、西三部分,自然地理的差异影响着经济发展的优先选择性。此外,在平原地区和山区,如华北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对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向现代农业迈进上来说有其优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本上来说,也有着对山区农村的比较优势。
除了自然地理空间之外,经济发展上的主观 选择也造就了空间差距。亨廷顿认为,“现代化的一 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13当前中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叠加时期,由于现代化造就的城乡差距,信息化建设也在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农村和农民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14或者称之为“信息贫困”,而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现代化的尺度。因此,经济发展的选择性形成了城乡差异和相对孤 立。但由于人们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而形成的城镇化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这种从城乡孤立走向城乡交流构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发展空间。
在自然地理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叠加作用下,农村信息化建设既存在对城市的比较劣势,同时也有区域上的非均衡选择。不过要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目标,就需要超越自然地理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的差距,在更大的社会空间内整合资源。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国家相继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规划等就是着力于打破自然经济造就的区域非均衡问题,同时提出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是对城乡壁垒的破除,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空间布局上实现空间隔离到空间整合的超越。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空互构分析
以上分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空要件,但这些时空要件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需要时空结构的交叉互构才能形成,这种交叉互构不仅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作为独立要素下的内部互构,也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作为相连要素的外部共构中。
时空要件的内部互构。在时间维度上,我国农村信息化的社会时间和人的时间是统一的。从社会时间的承接者 政府来说,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上,主要着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中,以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譬如我国正在实行的农业“三金”工程,“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项目,中央、省、县三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等都是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而人的时间是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农民对信息的认知或期许与农民信息能力的适应两者之间的互动造就的。但这个过程是脱离不了社会时间形塑的环境的。
具体来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从实践历程来看,我国政府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为信息化的起飞铺设了基础,得益于农村信息环境的改善,农民对信息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而人的信息能力的提升才成为可能。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民对信息的期许与农民的信息适应能力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农民信息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这既体现在个体的农民身上,也体现在农民的代际更替上。不过,人的信息能力提升是社会时间上的信息化归依,毕竟信息基础条件的改善只是提供了环境,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他们不能产生驱动力,需要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在空间维度上来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虽然与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存在交 叉,但是两者并不是同时起步的。也就是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提出首先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承担消除由现代化造就的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这个任务。但很明显,要实现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我们不可能脱离城市而单靠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而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补齐农村这块“短板”。这首先是与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困境有关的。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紧紧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难免会面临投资力度不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等问题,引入其他资本投资渠道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始大力引进工商资本,为农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农业的信息化也应该拓宽思路,才能开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格局。第二,信息化是未来社会的发展大势,是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具备吸引市场资本的可能。而工商、市场资本主要积聚在城市,这就要求在城乡一体化思维中突破城乡隔离的局限。同时,除了城乡二元格局之外,还存在着区域经济上的不平衡问题,如东中西部之间的自然地理 差异,这也在空间上制约了我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步伐。总的来说,从空间维度上来考察,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要着力解决的是资源分配的空间不平衡问题,城乡的历史空间和自然地理的区域空间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的内构力需要在时空的综合维度下来考察。
时空要件的外部共构。农村信息化的时间内构和空间内构虽然具 有各自的实现逻辑,但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仍存在于时空的共构体系中。首先,农村信息化的空间要件具有对时间要件的扩展作用,这种扩展改变的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条件。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基层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动,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结构的固化和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这形成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简单化思维和“惯性治理”逻辑。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内才形成了“祖宗之法不可变”、“过去的就是好的”等思维。不过,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个人自主选择能力的增强,或者说为个人进行自我选择剔除了许多限制性条件。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具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也具有了自由流动的机会和权利。这就将农民从传统狭隘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了,人力资源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内进行配置。
由于农民思维观念的开放和越来越不迷信传统,对于现代信息社会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对信息的使用能力也在 逐步提升。这在 农民的代际变 迁 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不过 这种代际差异却是 一定空间条件下的产99物。如相比于老一代农民来说,新一代农民,他们绝大部分都已经不在农村务农而选择到城市务工(本文不对新一代和老一代农民作年龄和时间上的区分,不过 新一代农民大多出生在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一般到城市务工的时间在2 0 世纪初,他们年轻,文化 水平相对较高,向城市的流动使他们具 备 较 强的信息期许和使用能力。除了城乡之间的空间流动外,我国农民的地理 空间流动也相当明显,“孔雀东 南飞”一语形象 地描绘了农民向东 南部发 达 地区流动的景象。很明显的是,正是 农民的空间流动造 就了农民信息认知和使 用能力的提升。
其次,农村信息化的时间演化具有对空间差距的压缩作用,这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和农民信息能力提升的必然路径。从社会时间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 有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农民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被忽略了。然而,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必然不能以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方面的完成为基准,而是以社会的均衡发展为目标。农村地区作为“短板”是势必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重视的,这是社会时间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从人的时间角度来说,农村信息化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上来,现代农业需要造就现代的务农人,掌握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是必然要求。不仅在农业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这也向农民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过,当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农村信息化都处在转型过程中,这便涉及到农民的信息期许与适应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的信息认知水平和信息使用能力将在不断提升,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这个趋势向度内,农民的信息能力具有差异性表现。如老一代农民将土地看作“财产”,不期待它能否有多大增值,但看重其是否能保存下来。由于这点,他们趋向于保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投入估计不足,具有一定的成本畏惧感。相对来说,大部分新一代农民则将土地视作“资产”,即看重土地的增产增收性,对现代信息技术欢迎度高。这种代际差异看似是矛盾的,但在信息现代化进程中,正是因为这种代际差异才造就了信息化随着代际的自然更替而发展。
三、时空维度中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
时空维度的引入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接下来的社会时间内,农村信息化建设具 有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构发展的空间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要具 有时空同构的战略认知,具体来说,要注重三个方面的统一:
(一)社会时间的紧迫性与人的时间的渐进性相统一
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农民身上,在于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上。即便是农村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优化,但是,如果作为主体的农民并不具备运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环境的建设也只是“空中楼阁”,或者“花样文章”。当前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大力从政府层面进行推动,并且建立了健全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技术推广平台等。但如果从农民从中获得的益处来说,两者的匹配性尚不够。这主要在于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不够。
真正的“以人为本”是要从人的信息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信息供给出发,即需要决定供给,而不是供给决定需要。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特征是社会分层,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自然特征,即人的代际更替。它是缓慢的,而不是急速的;不是几年内的遽变而是几十年的渐变。每一代农民有着其代际性特点,如亨廷顿分析了流入城市的第一代贫民和在城市长大的第二代贫民之间的保守与激进差异,这主要在于“城市化、识字率、教育和接触传播媒介的水平的提高都在提高人们的愿望和期待”。15农民的信息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代人对信息化建设成就的承受能力和信息使用能力都存在差异,拔苗助长是行不通的。总的来说,我们在大力推进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上,要处理好社会时间上的紧迫性和人的时间的渐进性问题,不能以社会时间来挤压人的时间,这两者的平衡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达到统一。
(二)经济发展的空间选择性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突破相统一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并不是要“一刀切”,各地的同步实现需要首先克服空间差异性,这必然影响效率。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也是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和农民的信息化。由此,从空间区位上来说,这既包含经济发展形成的城乡区位也包含自然地理构筑的区域差别,需要分阶段分任务地实现。具体来说,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有着独特的优势(如经济地理的优势等),地方政府具备较强的财政实力,东部城市也是产业资本的集聚地,农民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期许与承接能力也较强,这是值得重点突破的区域。而中西部农村,一方面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到东部地区或者发达城市,农村地区的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弱,是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弱势地区。
可以这样说,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有着经济地理(空间)发展上的同构性,正因为经济发展具有空间上的选择性,农村信息化建设也不能不考虑空间上的差异,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实现重点突破,以空间换取时间。不过,这并不等于弱势地区的选择性弱势,相反,是在弱势地区进行选择性强势,这就涉及到国家如何对农村信息化策略进行优化的问题。具体来说,这将落实到农村信息化的实现方式上。经济弱势地区的农村信息化需要国家更多的财政投入,而发达的农村地区则应该更多的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对市场资本的引导性。因地制宜、有所差别,在更大的社会空间范围内来整合协调政策指向,从而克服日益扩大的空间差异。
(三)空间对时间的扩展与时间对空间的压缩相统一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除了注重时间和空间的分别作用外,更应该注重时间和空间的辩证法。从时空的维度切入的话,农村信息化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在时空的相依和相互转换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时间和人的时间的统一是时间策略的体现,而经济发展的空间选择性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突破相统一是空间策略的表现,不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现机制却在于时间与空间的辩证统一,即空间对时间的扩展与时间对空间的压缩两个方面。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要件内,不论是社会时间还是人的时间都具有一定的不可选择性,或者说具有不可逆性。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趋势和人的代际更替都是具有时间指向性的,然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民流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正是因为农民的流动使得时间指向性具有了空间扩展性。一方面,农民的自主流动形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潜力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区的农村禀赋的差异,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力资源在不断向城市积聚。也就是说 农民从空间上横向突破了农村信息化的时间维度问题,将农村信息化这个单向度的问题扩展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协调的问题,虽然扩展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但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信息期求和信息适应能力。
就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来说,空间对时间的扩展只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时间对空间的压缩。从社会时间角度来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国家战略,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选择,这就不允许空间差异性的长期存在,空间差异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从人的时间角度来看,农村信息化的难点在于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农民的空间流动固然形成了农民对信息化认知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分群差异,但正是农民代际的自然更替能够消磨空间扩展带来的差异,从而回归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均衡上来。可以说,不论是社会时间还是人的时间,它都不允许空间差异较长时间的存在,它们构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合题。由此,时间和空间的整体辩证过程就构成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实路径与必要性选择。
注 释
1 胡鞍钢、李春波根据阿玛蒂亚•森对贫困的定义,提出在二十一世纪有一类新型的贫困— —“知识贫困”,指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换言之,是对人们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和途径的剥夺。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将信息视为重要的知识内容,由此“信息贫困”指的就是那些没有条件获得知识与信息的人们,与对外开放无缘,与经济全球化无关,形成知识社会与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化”人群或地区。主要参考: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王爱云:《解除农村信息贫困》,《光明日报》,2005年1月25日。
2 Christine ZhenWei Qiang, Asheeta Bhavnani, Nagy K.Hanna, Kaoru Kimura, Randeep Sudan,”Rural Information in China”,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No.172.
3 主要有胡晋源、王栓军、孙桂军、严志业等从农民(农户)的需求视角进行的研究,李曼、罗章等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讨论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选择路径问题。胡晋源:《农民主体地位视角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载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5期;王栓军、孙贵珍:《基于农民视角的河北省农村信息供给调查分析》,载于《中国农学通讯》2010年第22期;严志业、杨建州、谢志忠:《基于农户视角的涉农经营信息需求取向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国农学通讯》2009年第24期;李曼:《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研究》,载于《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8期;罗章、王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路径选择》,载于《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27期。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5、101页。
5 6 [美]沃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2页。
7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9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12月7日。
10 胡晋源:《农民主体地位视角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载于《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5期。
1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7页。
12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60页。13 15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55、232-234、36页。
14 孙贵珍、王栓军、李亚青:《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城乡信息化相关因素比较研究》,载于《学理论》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