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 诤 责任编辑:中农网 信息来源:《人民论坛》 发布时间:2015/11/23 浏览次数:15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本”思想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融合德国古典哲学而形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产生于同一时期,所以马哲理论的产生也源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相对于西方人本主义有本质性的超越,它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将人置于历史流域之中,这点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本质性的差别。现代及传统的西方人本主义的人学体系都把实践、历史因素排除在外,将自然属性归于人的本质。但是实际上,人的本质是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人的表现及人性的结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基于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本”观念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通常,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是围绕“化”这种手段及方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的相互转化、促进的过程,它的主体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去掉这个主体,只剩下“化”中国,这样做虽然也能解决某些问题,但最终只会导致各类型的照搬照抄现象的产生。这样的做法也可能致使人们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及信仰,造成形式上拥护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际上却始终不去用心研究及学习它,实践更是难上加难。
在我国实行马克思主义,并且使之中国化,实际是建立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就当前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无一不涵盖这一主题。将“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与我国国情、国民生计相融合是一个伟大创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始终离不开以下几方面:第一,梳理及探讨我国和世界的传统观念,以便找到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社会实践的理论;第二,从我国各区域、行业及特定形式的实际情形考虑,在以调查了解为前提的条件下,研究制定各项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方法和政策;第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尤其是其在我国的发展相当重要。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应以历史为经验,现状为基础,理论为指导,三者兼顾,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同我国实践真正结合到一起,在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我国自古就有“民为邦本”的说法,西方国家也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的术语。在马克思的观念中,“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出发点”也具有同样的道理,它表明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在万事万物、国家及所有与人相关的社会关系中,“人本”具有主导思想。
参照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的产物。“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再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作了深刻阐述:“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这不仅表现出了对历史的超越与借鉴,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发展和继承。①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创新
纵观历史,我们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建党学说分为执政党理论、革命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根据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创建了系统科学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理论体系。当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建立以人民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这个重大课题由于多方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很难实现完美转向。
准确而深入地研究共产党的执政方针,完善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落到了共产党的肩头之上。虽然马克思主义早期的思想把“人本”观念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由于深受阶级性及时代性的限制,还是不能完全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出发点去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本人也试着将社会的、现实的人作为思考事物的出发点,促使各类问题得以具体化。但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处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发展比较缓慢。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也经历了许多重大波折。我们党和人民在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的同时,也注重对其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这具体表现在我国“十八大”报告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精神,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做出了重大创新,丰富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笔者认为,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人本思想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从党的根本宗旨上看,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造福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从建党到现在,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经历了战争、革命和建设,也曾走过曲折的道路,但这一立党终旨始终未曾有丝毫动摇,一直是党发展道路上的指南针。
“十八大”科学总结了党十年来的成就及经验,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其创新之处表现在不断强调改善民生及创新管理,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重中之中”。科学有序地进行民生改革是十八大所强调的问题,这样就可以避免及防止过去党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人民的利益同其它问题之间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实践和思想基础,这也正是党的长远发展目标。②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义上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的改革必须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着眼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着眼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的开放同样也是如此。”报告的意义在于,始终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如果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那么“发展”就会失去目标及方向。反之,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同我国的社会发展相背离,同样也只会成为一句口号。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我们需要做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再次,从我国国家建设的规划来看,由文化、政治、经济三方面,增加了社会建设,演变成了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十八大强调,在创新管理和改善民生当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确保人民真正可以做到当家作主。大力推动我国教育发展以此来促进就业和收入的提高。在我国社会建设中以创业带动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城乡居民的的收入水平、完善我国社会管理制度等措施,不仅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而且是对我国困难群体的尊重及关爱。十八大再次重申,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言下之意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是我党必须经历的路程。正确地运用和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其先进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进而展开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是它的核心。③实践活动至始至终是贯穿它的一条主线,党的管理者及领导者需要首先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便和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融为一体。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一直是我国的主人,唯有同他们战斗、生活在一起,与他们结成同盟,才能产生巨大创造力和凝聚力,提高我党的办事效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十八大关于人本精神的创新也是来源于这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深化我国发展道路,推动我国中长期发展。
结论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带领下已跨过接近一百年的历史,这个历程可谓波澜壮阔。在这一伟大的历史画卷中,马克思主义对我党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释:
①朱冰冰:“试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论价值—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②孙继红:“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4期。
③罗庆宏:“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